讳辩
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或注释:
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信,勉励他去考进士。李贺应进士试很引人注目,同李贺争名的人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还是以不参加进士考试为好,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声。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
《律》文说:"凡双名不专讳一个字。"解释者说:"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徵'。"《律》文又说:"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者说:"譬如'禹'之与'雨','丘'之与'蓲'之类就是。"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试问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春秋》中对人名相近不避讳的事例,也没有加以讥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一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一个人叫杜度,象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近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近音字了呢?
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以为这样是犯忌的。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
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的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象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象周公孔子,也可以达到顶点了。
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周公、孔子的行事,却要在讳亲人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真是太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无法超过的,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参,而去向宦官、宫女看齐,那么岂非宦官、宫女对亲人的孝顺,比周公、孔子、曾参还要好得多了吗?
【注释】
[1]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能应试出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著有《昌谷集》。
[2]进士:唐代科举制度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是定期分科举行的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名目;制科是皇帝临时特设的考试。
[3]和(hè)而唱之:一唱一和。
[4]皇甫湜:字持正,元和进士。曾从韩愈学。
[5]律:此处当指唐代某项法律条文。唐代法典总称《唐律》,分十二篇五百条,其中未见"二名不偏讳"及下引"不讳嫌名"等条文。"二名不偏讳"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偏:一半。一说偏即徧(遍),全部、普遍的意思。根据《礼记》的释文,似乎不能作这样的解释。
[6]"谓若"二句: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说"徵"时不连用"在",在说"在"时不连用"徵"。意即只要不连用,就用不着避讳。如唐代律文中有"二名不偏讳"的条文,则二句为律的释文。这条释文袭用《礼记·檀弓下》正文及《礼记·曲礼上》郑玄注。
[7]嫌名: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8]"谓若禹"二句:亦袭用《礼记·曲礼上》郑玄注。禹、雨,丘、蓲、都是同音字。禹即夏禹,丘为孔子名。
[9]为:是。
[10]法制:礼法制度。
[11]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姬旦,周武王的弟弟,帮助武王灭殷(商),又辅佐成王,主持制定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圣人"。
[12]诗:《诗经》。《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与"《雝》等篇,相传为周公所作,其中有"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等句,而周公之父文王名昌,周公之兄武王名发,所以说"周公作诗不讳"。
[13]孔子不偏讳二名:孔子不避单独用的"徵"或"在"字。如:《论语·八佾》中孔子曾说"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论语·卫灵公》中又说"某在斯"。
[14]《春秋》:春秋时鲁国的编年史书,相传经孔子删订,为儒家经典之一。讥:讥刺,非难。
[15]"康王"二句:周康王名钊,其孙继位,谥昭。《春秋》对此未提出异议。
[16]曾参(shēn):春秋时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不讳昔:《论语·泰伯》记曾子说:"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17]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18]杜度:东汉时人,字伯度,齐国丞相。
[19]"汉讳"句:汉武帝名刘彻,当时为避讳,将彻侯改为通侯,蒯(kuǎi)彻改为蒯通。
[20]吕后:名雉(zhì志),当时为避讳,改雉为"野鸡"。
[21]章:章奏,臣下给皇帝的报告。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书命令。
[22]浒(hǔ虎)势秉机:四字与唐高祖李渊之父(名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隆基名同音。
[23]谕:与代宗李豫的名字同音。
[24]士君子:指官僚及其他有社会地位的乡绅、读书人等。
[25]质:对照。
[26]稽:检核。国家之典:指上文所举汉代讳武帝、吕后名,唐朝章奏、诏令不避"浒势秉机"等例。
[27]止:意为到达顶点。
[28]务行:致力于实行。
[29]比:类似。
网友关注
- 洛神赋
- 史疾为韩使楚
- 嫦娥奔月
- 滥竽充数
- 不怕鬼
- 忆秦娥(箫声咽)
- 揠苗助长
- 盐角儿·亳社观海
- 学弈
- 猿子
- 红毛毡
- 大道之行也
- 论语十则
- 杨氏之子
- 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
- 观潮
- 玉楼春(其一)
- 愚人食盐
- 孟母三迁
- 曾子杀彘
- 父善游
- 梁鸿尚节
- 秦西巴纵麑
- 农妇与鹜
- 田子方教育子击
- 陈万年教子
- 截竿入城
- 共工怒触不周山
- 掩耳盗铃
- 刘氏善举
-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 少年治县
- 公输般为楚设机
- 墨子怒耕柱子
- 北人食菱
- 沧浪亭记
- 娘子军
- 燕饥赵将伐之
- 韩琦大度
- 玉楼春·乙卯吴兴寒食
- 宫他为燕魏
- 陈遗至孝
- 砚眼
- 一箧磨穴砚
- 鹬蚌相争
- 郑人买履
- 孝丐
- 张佐治遇蛙
-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
- 崔篆平反
- 二鹊救友
- 童趣
- 木兰诗
- 玉楼春(池塘水绿风微煗)
- 刻舟求剑
- 齐物论
- 扁鹊见蔡桓公
- 牧童逮狼
- 玉楼春(其四)
- 不识自家
- 二翁登泰山
- 欧阳晔破案
- 酒徒遇啬鬼
- 中山君飨都士
- 子击谢罪
- 奕秋
- 谒金门(风乍起)
- 蛇衔草
- 蹇材望伪态
- 唐太宗吞蝗
-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 唐临为官
- 矛与盾
- 精忠传
- 义士赵良
- 若石之死
- 画蛇添足
- 陈谏议教子
- 伯牙绝弦
- 陈元方候袁公
- 李遥杀人案
精品推荐
- 乌苏市05月30日天气:阴转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6/12℃
- 泾源县05月30日天气:晴转小雨,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转3-4级,气温:24/9℃
- 囊谦县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西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4/5℃
- 中卫市05月30日天气:晴转小雨,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转4-5级,气温:29/15℃
- 永靖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中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9/17℃
- 天门市05月30日天气:多云,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7/21℃
- 治多县05月30日天气:多云,风向:西南风,风力:3-4级,气温:19/0℃
- 塔城地区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17/5℃
- 果洛05月30日天气:小雨,风向:东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0/0℃
- 叶城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