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傲

  •  傲姓来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古帝颛顼的老师太敖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太敖,亦称大敖、大骜,为黄帝裔孙,因封于敖(今河南荥阳敖山一带)而名。另外有古文献《广韵》记载颛顼是大敖的后裔。太敖建有大敖国,其后人皆以国名或祖上名称为姓氏,称敖氏。后添加“亻”偏旁为傲氏,世代相传至今。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皋陶,即为傲氏一族,曾被舜帝任命为执掌刑法的官员。

    该支傲氏与敖氏同宗同源,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的称谓,属于以君王称谓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在称王以前自称为“敖”,即“卬”、“昂”(我)的君王专称。在周成王姬诵即位之时,熊盈族鬻熊一支的后裔首领为熊绎,熊盈族南下辟荆山(今湖北南漳)为根据地,到周成王执政时期,熊绎开始受封,爵同子男,姓芈氏,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至周康王时,仍保持贡纳关系。整个西周时期,楚国的势力一直在发展壮大。楚国自第三世君主熊绎受周成王所封,立国于丹阳后,传至熊绎的第四世孙熊渠之时即周夷王姬燮执政,周王室渐已微弱,诸侯或不朝,或相伐。而熊渠在楚国政通人和,逐渐强大。他兴兵伐庸(今湖北竹山)和杨粤(古扬州的越族),一直到鄂。当时随国国君说:“我没有得罪你呀!”熊渠却声称:“我反正是蛮夷。不理睬你们中国的礼法”,并封其长子熊康为句王(今湖北江陵),次子熊红为鄂王(今湖北鄂城),三子执为越章王(今安徽间地),皆在江上楚蛮之地。熊渠将楚国势力扩展到长江南岸和中下游,创造了灿烂的南方文化,为以后楚国问鼎中原,雄据南方,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基础。及至周厉王姬胡执政之时,周厉王甚为暴虐,穷兵黩武,熊渠畏其会来伐楚国,遂去其“王”的称号。到了熊通时期,他在当时的楚国诸公子中是一位铁腕人物,做出事来往往惊蛮夷而动华夏,他杀了侄子自立为楚武王,到周桓王姬林十四年(熊通三十五年,公元前706年),又发兵征伐伐随国,随侯慌了,也说:“我无罪呀。”楚武王也说:“我反正被你们称作蛮夷,今你们诸侯国皆为叛相侵,或相互攻击。我有雄兵在握,也要参与中国之政,打你,就是要你去请周王室给我个尊号。”随侯没办法,就到周王朝为楚武王请尊号,周桓王根本就不予理睬,随侯只好跟楚武王说:“周王不同意你称王”。熊通大怒道:“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之师,周成王也曾推举我的先公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今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在周桓王十六年(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干脆自立为王,称楚武王。面对兵精国强的楚国,周桓王也无可奈何。看到周王室也没辄,随侯也就只好奉熊通为楚武王了。

    到了周庄王姬佗七年(楚武王五十一年,公元前690年),周庄王召见随侯,指责随侯奉楚为王。楚武王知道后大怒,以为随侯背叛了自己,遂举兵伐随,后来由于楚武王病逝于军中而兵罢。其子楚文王熊赀立,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楚国是子爵诸侯国,熊渠及楚武王两次自立为王,但在史籍《左传》中仍称其为“楚子”。这说明在春秋汉周史的记载中,虽然楚国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但鬻熊及子熊丽孙、熊狂曾孙熊绎都是周王朝的臣民。楚国开始被封为子爵时,只有封地百里方圆,在诸侯国之间根本就没什么影响力。后来楚国逐渐强大起来了,便提请周王给其加王号,但周王不加,楚武王一怒之下便自立为王,周王也无奈,默认既成事实。自楚武王之后,楚国国君便不再称自己为“敖”,而是与其他诸侯国一样称“王”、“公”、“孤”了。此后,其后裔子孙中有有被废或没有谥号的君主,皆沿用敖氏;而其他庶支子孙中则有以先祖的“君称”为姓氏者,加“亻”偏旁为傲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族傲雷氏部落,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傲雷氏,亦称鄂拉氏,满语为Aora Hala,汉义为“山”,世居乌拉、黑龙江多金、拉夫凯、呼伦贝尔、布特哈等地,后冠汉姓为傲氏、敖氏、单氏、山氏、阎氏、苏氏、鄂氏等。

    第四个渊源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傲拉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达斡尔族傲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乌拉、黑龙江多金、拉夫凯、呼伦贝尔、布特哈等地。后满族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后冠汉姓为傲氏、敖氏、山氏、苏氏、鄂氏等。

    ②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满语为Aoratosin Hala,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托欣(多金)谋昆,世居黑龙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傲氏、敖氏、山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元朝时期鄂温克族傲拉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傲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黑龙江多金、呼伦贝尔等地。后满族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后冠汉姓为傲氏、山氏、鄂氏等。

  •  傲姓郡望堂号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襄阳郡:东汉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朝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废都督府。唐朝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为襄阳郡。唐朝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御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复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号

    寀庵堂:南宋时期有傲陶孙,从小不受约束,胸怀大志。当时的权相韩侂胄当权,大儒朱熹遭贬。傲陶孙正游学太学,他首先做诗为朱熹送行。赵汝愚死在被贬的地方,他又写诗哭赵。韩佗胄听到这些以后很生气,于是下令逮捕傲陶孙,傲陶孙改名换姓逃掉了。后来傲陶孙中了进士,做了温州通判,著有《寀庵集》。傲氏因以为堂号。

    谯国堂:以望立堂。

    襄阳堂:以望立堂。

  •  傲姓迁徙分布

    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谯国、襄阳为郡望。

    今福建省的福州市福清县、漳州市、泉州市晋江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莘县,江西省的宜春市樟树市,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市等地,均有傲氏族人分布。

  • “傲”姓女宝宝取名
    傲柳贲 傲坪秋 傲宜吾 傲琴许 傲官易 傲穆佘 傲椿仿 傲娜黛 傲唐雨 傲刚玲 傲岭清 傲玫妃 傲燦芳 傲开锦 傲汉秋 傲襄由 傲锦黄 傲颉冉 傲慈刚 傲君胧
    “傲”姓男宝宝取名
    傲鹤毛 傲哲举 傲苘馨 傲尧攒 傲闯昌 傲庆颂 傲山旭 傲善护 傲烨家 傲狮丁 傲赞艺 傲森璋 傲昆兴 傲梁玺 傲健欣 傲其鉴 傲烈沅 傲宜畴 傲听孝 傲魁池

字母为a的姓字

的网络红人

  • 暂无姓为的网络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