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地奴
基本解释
鹅的别名。
成语(Idiom):兀地奴
发音(Pronunciation):wù dì nú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处于贫困、困顿境地的人。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兀地奴是由“兀地”和“奴”两个词组成的,兀地是指贫瘠、不毛之地,奴则指奴隶、受人控制的人。兀地奴形容一个人生活贫困困顿,处境艰难。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们生活困顿、贫穷的境地,常用于文学作品、口语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兀地奴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元年》一书中,该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公元前722年,鲁国国君昭公因为政治失策,导致国家贫穷困顿,人民生活艰难。兀地奴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当时鲁国人民的困境。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兀地奴由两个词组成,兀地和奴,兀地表示贫困、不毛之地,奴表示奴隶、受人控制的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个家庭生活困顿,可以说是兀地奴。
2. 他们在兀地奴中艰难生活,却从不放弃希望。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兀地奴与贫困、困顿的境地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在一个贫瘠的土地上有奴隶在辛勤劳作,生活艰辛的场景。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贫困、困顿相关的成语,如“穷山恶水”、“贫富不均”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爸爸说,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变成兀地奴。
2. 初中生: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会成为兀地奴。
3. 高中生:这个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我们不能让贫困的人成为兀地奴。
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兀地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