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
基本解释
(1).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 《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 洋行 ”。 清 林则徐 《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行洋商俱来,即遣去。”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诗:“独有十三行外柳,重重深护画楼居。”
(3). 清 代 天津 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成语(Idiom):十三行
发音(Pronunciation):shí sān há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行为放荡不羁、不受约束,形容无法无天的行为。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十三行最早出现在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形容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的放纵行为。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行为放荡不羁、无法无天的意思。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行为不受约束、放纵无度,或者形容某个地方风气败坏、混乱无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有许多成语都源自该小说。十三行这个成语源自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的放纵行为,形容他不受约束、任性放纵的状态。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三行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个人的行为真是十三行,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2. 这个地方的风气十分十三行,社会秩序严重失控。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十三行与孙悟空在花果山上的放纵行为联系起来,形象化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西游记》中其他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和成语。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的行为真是十三行,老师都管不住他。
2. 初中生:这个地方的风气十分十三行,我们应该远离。
3. 高中生:他的十三行行为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4. 大学生:在大学里,有些人会沉迷于十三行的生活方式。
5. 成年人:我们要教育年轻人不要陷入十三行的泥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