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赋
基本解释
人民所纳的赋税。《汉书·食货志上》:“顺於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明 高启 《赠杨荥阳》诗:“官庖尽炊藜,民赋半输绢。”
成语(Idiom):民赋
发音(Pronunciation):mín fù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赋予人民权力和责任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民赋是由“民”和“赋”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民”指的是人民,指代国家的公民;“赋”指的是赋予、授予。民赋的基本含义是指赋予人民权力和责任,即人民的权力来源于国家的授予。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民赋常用于描述人民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权力和责任。可以用于强调人民在参与国家事务、行使公民权利时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赋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国家的权力源于皇帝的赐予,皇帝将一部分权力赋予人民,使他们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民赋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民权力来源于国家的授予这一观念。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赋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名词“民”作为主语,动词“赋”作为谓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是人民。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民赋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的权力应当得到保障。
2. 在现代社会,民赋已经成为人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民赋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国王(赋)将权杖(赋)交给人民(民),表示赋予人民权力。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了解人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和责任。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们要珍惜民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2. 初中生:民赋是我们的权力和责任,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3. 高中生:只有充分行使民赋,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民赋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