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王的原型(1)
水溶,这是《红楼梦》里北静王的名字。永瑢,这是乾隆第六个儿子的名字。永瑢两个字各减一笔,便是水溶,再明显不过。那么,小说里北静王的原型,是不是永瑢呢?永瑢后来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乾隆的叔叔)为孙,先降袭贝勒,后晋质郡王,“靖”“郡”这些字眼都与“静”很接近,看来,北静王原型问题,可以拍板定案了。但是,且慢。细查一下年代,问题来了。我们在《红楼梦》现存最早的本子甲戌本里,就可以看到北静王形象出现,而且在后来各种抄本里,关于北静王的文字都很稳定,但是脂砚斋甲戌再评本的那个甲戌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该年永瑢才刚刚十一岁,也就是说他乾隆八年(1743年)才出生,曹雪芹至少要比他大二十岁,曹雪芹构思与初撰《红楼梦》时,永瑢还是一个婴儿,并且永瑢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底才过继给允禧为孙的(允禧在头年五月去世,去世时才有“靖”的谥号),那离曹雪芹辞世也就只有三年的样子。这样看来,曹雪芹笔下的北静王,原型采样应该还有别的真实人物。
小说中的北静王是一个曹雪芹下笔极其称颂珍爱的角色。他正面出场在第十四回后半和十五回前段,“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更难得的是,北静王“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不仅主动积极参与秦可卿的路祭发丧,见了贾府的老少爷们,“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对贾宝玉更施厚爱,这位“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贤王”,诚邀宝玉去他府中,称“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他希望宝玉“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这个人物在前八十回里还多次暗场出现,读者可以感觉到,北静王与贾宝玉确实建立起非常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关系。
曹雪芹以浓墨重彩写北静王,而且把“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郑重地写入回目,这说明在他的创作情怀里,这是不能舍弃的内容。曹雪芹的祖上,是最早被满军俘虏的汉人,具体而言,也就是在满族入关前就归入内务府包衣的高级奴才,这部家史里既有为奴的屈辱,也有与满军共同作战取得天下的骄傲,从顺治到康熙两朝,曹家都很被主子宠爱,但到了雍正朝,情况变化了,雍正对曹 罢官抄家。雍正的继承皇位,合法性被普遍地质疑,他的兄弟里有对他公开挑战的,有对他腹诽的,但也有年龄小一些的,不参与权力斗争,但对被雍正整治的皇族及其牵连到的如曹家这样的世奴,在可能的范围内表示同情,甚至伸出援手的,《红楼梦》里的北静王,就是这类真实存在的集中表现。所谓“不以异性相视”,就是不以曹家(小说里化为了贾家)的汉族包衣奴才的下贱身份而对之施以政治歧视,还能肯定他们祖上与主子并肩作战夺得天下的历史功绩,并且始终承认彼此在长期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同难同荣”的“世交关系”。这样的“王”,对生活里的曹家和小说里的贾家是多么的重要啊,犹如阳光雨露,是活命的源泉。
康熙的第二十一王子允禧,比篡了皇位的第四王子即雍正皇帝小三十三岁,他的年龄跟曹雪芹应该比较地接近,他似乎就是一位上面所说的能善待曹家的皇族,他在雍正朝先被封为贝子后晋贝勒,乾隆一上台还没改元就封他为多罗慎郡王,因此如果曹雪芹成年后与他有所接触,他那时已经是郡王了,“郡”与“静”谐音,而且,现在我们称为恭王府的庭院里,至今还挂着一块允禧写的匾“天香庭院”(没有署名,但上面盖着他的印章),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证据来证明乾隆朝的慎郡王府一度就在那挂匾的地方,但其府址应该大体上在紫禁城以北的相关区域,这样,曹雪芹写小说时“北静”的符码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允禧无心权力,他自号紫琼道人,又号春浮居士,著有《花间堂诗草》《紫琼严诗草》。《红楼梦》里出现“天香楼”这样的建筑称谓,与允禧题写的“天香庭院”匾绝非偶合,小说里北静王这个形象,允禧应该是原型之一。允禧曾生有一子,他去世时该子肯定已殇,否则乾隆不会把自己儿子永瑢过继给他家当他的孙子,以便延续他家的爵位,而之所以让永瑢过继,可以设想,那是当允禧在世时,这个侄儿就常到他家去,被他和他嫡妻所喜爱,永瑢也喜欢作诗,后编有《九思堂诗抄》;那么,若允禧善待曹雪芹这样的“世交”之飘零子弟,给他入府活动的机会,曹雪芹对一天天长大的永瑢印象也应该是很深的,于是,永瑢也就部分地成为了小说中北静王的原型,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应是允禧(主要取形象气质)与永瑢(主要是取名字加以衍化)的综合。
《红楼梦》不能定位为一部政治小说,但小说的写作背景,却是康、雍、乾三朝严酷的权力斗争,康熙生过三十五个儿子,成活序齿了二十四个,他对第二子公开地两次立为太子,又两次废掉,公开立储失败,导致他秘密立储,有很多证据说明他最后选定的是第十四子,不过他秘密立储的措施尚未完善,死亡突然来临,结果第四子矫诏夺得皇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得到帝位后至少先后对五个兄弟进行了迫害,并因此株连到与这些兄弟有关系的官僚,曹家即其中牺牲品之一。在那样的情势下,像曹家那样的官僚,尤其是包衣奴才出身的官僚,真是不知该怎么应付那样多的王子,你认定会继位的,比如都成了“千岁”,谁知却会“坏了事”,你素无来往,认为也无碍的,却会突然登上王位,找你的麻烦。这在《红楼梦》小说里有所折射。小说里写到,贾府“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却突然那王府派来长史官,表面上是问宝玉索要伶人琪官(蒋玉菡),其实是在跟北静王斗法(宝玉腰上的大红汗巾子本是北静王送给琪官的,忠顺王府“连这样机密的事都知道了”,而且很可能还知道“别的事”;真正“窝藏”琪官的正是北静王),贾政的暴打宝玉,“不肖种种”的诸多罪状里,让他这个官僚在皇族的权力斗争里被动卷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心理恐慌,是最深层的原由。脂砚斋的评语里有这样一条:“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鹡鸰”与“棠棣”都是兄弟的意思,我以前总是从曹雪芹自己究竟有哪些兄弟,什么兄弟的遭遇让他“悲”,什么兄弟让他因“施威”而不寒而栗,这样的思路上去探究,这个思路当然不能放弃,还有很大的探佚空间,但是,我现在感到,这条批语也还可以从另外的思路上去考虑,那就是,曹雪芹目睹身受了太多康熙朝遗留下的“兄弟阋墙”乃至互相残杀的皇家权力斗争,康熙的二十四个王子有的“坏了事”让人悲叹,有的得势不让人令人心寒,由此他愤激地认为“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他以这样的创作心理,来处理笔下的文字,“撰此闺阁庭帏之传”,以体现出自己鄙夷现实的男人政治,追求与青春少女共享诗意生活的浪漫情怀。在《红楼梦》第十五回的描写里,北静王赠了宝玉一串“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这念珠的名称显然有深意在焉,而且到第十六回,他又写到宝玉将此香念珠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借人物之口骂“圣上”为“臭男人”,这样地“恶攻”,如果不是胸有积郁,何至如此下笔!更可骇怪的是,在第十五回里还出现了“藩镇余祯”的字样,我们都知道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不但把所有兄弟名字里本来都有的“胤”字一律改成了“允”字,更因为“做贼心虚”,把本来康熙皇帝所属意的十四王子,他的同母兄弟胤祯,硬改名为允禵(他自己名胤禛,民间传说是他伙同步军统领隆科多把遗诏中的“祯”描改为了“禛”),此后人们书写有关皇族的文字时都尽量避免“祯”字,而曹雪芹却在这节文字里偏要“祯”字出现,考曹雪芹父辈的情况,在康熙朝正是与四王子胤禛素少来往(犹如小说中贾政与忠顺王府的关系),而与其几个政敌,包括十四王子胤祯(在小说中以“义忠亲王老千岁”既影射废太子,也影射这位与宝座失之交臂的秘定储君)却过从甚密,这样的家史铭刻在心,即使曹雪芹下笔时为自己设置下了“不干涉时世”的前提,究竟意难平,笔触间还是逗漏出了心底的爱憎。而后来胤祯的孙子永忠看到《红楼梦》后,连写了三首诗,其中出现“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的知己之叹,而永忠的一位叔辈弘旿在三首诗上眉批曰:“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这就都不难理解了。
小说中的北静王是一个曹雪芹下笔极其称颂珍爱的角色。他正面出场在第十四回后半和十五回前段,“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更难得的是,北静王“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不仅主动积极参与秦可卿的路祭发丧,见了贾府的老少爷们,“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妄自尊大”。对贾宝玉更施厚爱,这位“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贤王”,诚邀宝玉去他府中,称“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他希望宝玉“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这个人物在前八十回里还多次暗场出现,读者可以感觉到,北静王与贾宝玉确实建立起非常密切的,甚至可以说是非同寻常的关系。
曹雪芹以浓墨重彩写北静王,而且把“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郑重地写入回目,这说明在他的创作情怀里,这是不能舍弃的内容。曹雪芹的祖上,是最早被满军俘虏的汉人,具体而言,也就是在满族入关前就归入内务府包衣的高级奴才,这部家史里既有为奴的屈辱,也有与满军共同作战取得天下的骄傲,从顺治到康熙两朝,曹家都很被主子宠爱,但到了雍正朝,情况变化了,雍正对曹 罢官抄家。雍正的继承皇位,合法性被普遍地质疑,他的兄弟里有对他公开挑战的,有对他腹诽的,但也有年龄小一些的,不参与权力斗争,但对被雍正整治的皇族及其牵连到的如曹家这样的世奴,在可能的范围内表示同情,甚至伸出援手的,《红楼梦》里的北静王,就是这类真实存在的集中表现。所谓“不以异性相视”,就是不以曹家(小说里化为了贾家)的汉族包衣奴才的下贱身份而对之施以政治歧视,还能肯定他们祖上与主子并肩作战夺得天下的历史功绩,并且始终承认彼此在长期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同难同荣”的“世交关系”。这样的“王”,对生活里的曹家和小说里的贾家是多么的重要啊,犹如阳光雨露,是活命的源泉。
康熙的第二十一王子允禧,比篡了皇位的第四王子即雍正皇帝小三十三岁,他的年龄跟曹雪芹应该比较地接近,他似乎就是一位上面所说的能善待曹家的皇族,他在雍正朝先被封为贝子后晋贝勒,乾隆一上台还没改元就封他为多罗慎郡王,因此如果曹雪芹成年后与他有所接触,他那时已经是郡王了,“郡”与“静”谐音,而且,现在我们称为恭王府的庭院里,至今还挂着一块允禧写的匾“天香庭院”(没有署名,但上面盖着他的印章),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证据来证明乾隆朝的慎郡王府一度就在那挂匾的地方,但其府址应该大体上在紫禁城以北的相关区域,这样,曹雪芹写小说时“北静”的符码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允禧无心权力,他自号紫琼道人,又号春浮居士,著有《花间堂诗草》《紫琼严诗草》。《红楼梦》里出现“天香楼”这样的建筑称谓,与允禧题写的“天香庭院”匾绝非偶合,小说里北静王这个形象,允禧应该是原型之一。允禧曾生有一子,他去世时该子肯定已殇,否则乾隆不会把自己儿子永瑢过继给他家当他的孙子,以便延续他家的爵位,而之所以让永瑢过继,可以设想,那是当允禧在世时,这个侄儿就常到他家去,被他和他嫡妻所喜爱,永瑢也喜欢作诗,后编有《九思堂诗抄》;那么,若允禧善待曹雪芹这样的“世交”之飘零子弟,给他入府活动的机会,曹雪芹对一天天长大的永瑢印象也应该是很深的,于是,永瑢也就部分地成为了小说中北静王的原型,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北静王的原型,应是允禧(主要取形象气质)与永瑢(主要是取名字加以衍化)的综合。
《红楼梦》不能定位为一部政治小说,但小说的写作背景,却是康、雍、乾三朝严酷的权力斗争,康熙生过三十五个儿子,成活序齿了二十四个,他对第二子公开地两次立为太子,又两次废掉,公开立储失败,导致他秘密立储,有很多证据说明他最后选定的是第十四子,不过他秘密立储的措施尚未完善,死亡突然来临,结果第四子矫诏夺得皇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得到帝位后至少先后对五个兄弟进行了迫害,并因此株连到与这些兄弟有关系的官僚,曹家即其中牺牲品之一。在那样的情势下,像曹家那样的官僚,尤其是包衣奴才出身的官僚,真是不知该怎么应付那样多的王子,你认定会继位的,比如都成了“千岁”,谁知却会“坏了事”,你素无来往,认为也无碍的,却会突然登上王位,找你的麻烦。这在《红楼梦》小说里有所折射。小说里写到,贾府“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却突然那王府派来长史官,表面上是问宝玉索要伶人琪官(蒋玉菡),其实是在跟北静王斗法(宝玉腰上的大红汗巾子本是北静王送给琪官的,忠顺王府“连这样机密的事都知道了”,而且很可能还知道“别的事”;真正“窝藏”琪官的正是北静王),贾政的暴打宝玉,“不肖种种”的诸多罪状里,让他这个官僚在皇族的权力斗争里被动卷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心理恐慌,是最深层的原由。脂砚斋的评语里有这样一条:“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鹡鸰”与“棠棣”都是兄弟的意思,我以前总是从曹雪芹自己究竟有哪些兄弟,什么兄弟的遭遇让他“悲”,什么兄弟让他因“施威”而不寒而栗,这样的思路上去探究,这个思路当然不能放弃,还有很大的探佚空间,但是,我现在感到,这条批语也还可以从另外的思路上去考虑,那就是,曹雪芹目睹身受了太多康熙朝遗留下的“兄弟阋墙”乃至互相残杀的皇家权力斗争,康熙的二十四个王子有的“坏了事”让人悲叹,有的得势不让人令人心寒,由此他愤激地认为“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他以这样的创作心理,来处理笔下的文字,“撰此闺阁庭帏之传”,以体现出自己鄙夷现实的男人政治,追求与青春少女共享诗意生活的浪漫情怀。在《红楼梦》第十五回的描写里,北静王赠了宝玉一串“圣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这念珠的名称显然有深意在焉,而且到第十六回,他又写到宝玉将此香念珠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借人物之口骂“圣上”为“臭男人”,这样地“恶攻”,如果不是胸有积郁,何至如此下笔!更可骇怪的是,在第十五回里还出现了“藩镇余祯”的字样,我们都知道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不但把所有兄弟名字里本来都有的“胤”字一律改成了“允”字,更因为“做贼心虚”,把本来康熙皇帝所属意的十四王子,他的同母兄弟胤祯,硬改名为允禵(他自己名胤禛,民间传说是他伙同步军统领隆科多把遗诏中的“祯”描改为了“禛”),此后人们书写有关皇族的文字时都尽量避免“祯”字,而曹雪芹却在这节文字里偏要“祯”字出现,考曹雪芹父辈的情况,在康熙朝正是与四王子胤禛素少来往(犹如小说中贾政与忠顺王府的关系),而与其几个政敌,包括十四王子胤祯(在小说中以“义忠亲王老千岁”既影射废太子,也影射这位与宝座失之交臂的秘定储君)却过从甚密,这样的家史铭刻在心,即使曹雪芹下笔时为自己设置下了“不干涉时世”的前提,究竟意难平,笔触间还是逗漏出了心底的爱憎。而后来胤祯的孙子永忠看到《红楼梦》后,连写了三首诗,其中出现“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的知己之叹,而永忠的一位叔辈弘旿在三首诗上眉批曰:“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这就都不难理解了。
上一篇:《广陵怀古》与秦可卿
下一篇:太虚幻境四仙姑(1)
网友关注
- 第十三章 钟繇华歆王朗传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十四章 飞猴
- 第十七章 轻气球怎样飞走的
- 圣母的小酒杯
- 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九章 后诸夏侯曹传
- 女王祖白绿和糖饭桌子的故事
- 第十二章 找寻恶女巫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
- 渔翁、魔鬼和四色鱼的故事
- 阿卜杜拉法兹里和两个哥哥的故事
- 第七章 惊险的旅程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 第二三章 甘林达满足了多萝茜的愿望
- 第二章 会见芒奇金人
- 懒汉克辽尼和铜城的故事
- 第三章 武帝纪第三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第十九章 会捉人的树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 坟
- 第八章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 驼背的故事
- 补鞋匠迈尔鲁夫的故事
- 第一章 旋风来了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娅图芙丝之梦的故事
- 第八章 送命的罂粟花田
- 三根绿枝
- 第七章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 第五章 后妃传第五
- 国王山努亚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杨杜赵裴传
- 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
- 睡着的国王的故事
- 渔夫和雄人鱼的故事
- 第十六章 任苏杜郑仓传
- 第六章 董二袁刘传第六
- 第五章 救出了铁皮人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 蠢汉、驴子与骗子的故事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朱特和两个哥哥的故事
- 第十七章 张乐于张徐传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陈徐卫卢传
- 第十三章 救助
- 麦穗的故事
- 第十章 守卫城门的人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国家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传
- 上帝的食物
- 麦仑·沙迈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六章 一只胆小的狮子
- 海姑娘和她儿子的故事
- 第一章 武帝纪第一
- 第十章 荀彧攸贾诩传
- 第四章 三少帝纪第四
- 第十五章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 乌木马的故事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来
- 洗染匠和理发师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第四章 穿过森林去的路
- 第二章 武帝纪第二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二十章 美丽的瓷器城
- 撒谎者贝浩图的故事
- 第二一章 狮子成为兽国之王
- 终身不笑者的故事
- 第十一章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 钱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十九章 任城陈萧王传
- 第二十一章 王卫二刘傅传
- 第十六章 大骗子的魔术
- 老汉伦克朗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刘蒋刘传
- 第二十四章 韩崔高孙王传
精品推荐
- 大通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中雨,风向:东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3/9℃
- 运城市05月30日天气:晴转多云,风向:西风,风力:<3级,气温:25/20℃
- 昌吉市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4/11℃
- 陵川县05月30日天气:晴转多云,风向:西北风,风力:<3级,气温:20/12℃
- 同德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风向:东风,风力:<3级,气温:22/7℃
- 乌兰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风向:西风,风力:<3级,气温:22/8℃
- 额敏县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19/8℃
- 门源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风向: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0/6℃
- 且末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6/11℃
- 城中区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中雨,风向:东风,风力:3-4级,气温:24/10℃
分类导航
红楼望月(刘心武)全部章节
- 将“秦学”研究不断推进(自序)
- 精华欲掩料应难(1)
-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1)
- 红楼探秘(6)
- 精华欲掩料应难(2)
-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2)
-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1)
- 精华欲掩料应难(3)
- 帐殿夜警(1)
-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2)
- 月色凄迷(1)
- 帐殿夜警(2)
-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3)
- 月色凄迷(2)
- 帐殿夜警(3)
- “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1)
- 红楼探秘(1)
- 帐殿夜警(4)
- “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2)
- 红楼探秘(2)
- 帐殿夜警(5)
-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1)
- 红楼探秘(3)
- 关于“月喻太子”的通信(1)
-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2)
- 红楼探秘(4)
- 关于“月喻太子”的通信(2)
-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3)
- 红楼探秘(5)
- 张友士到底有什么事?
- “友士”药方藏深意
- 牙牌令中藏玄机(2)
- 芦雪庵联诗是雪芹自传(2)
- 可人曲
- 牙牌令中藏玄机(3)
- 李纨身上的“马氏影”(1)
- 园中秋景令
- 牙牌令中藏玄机(4)
- 李纨身上的“马氏影”(2)
- 《广陵怀古》与秦可卿
- 太虚幻境四仙姑(1)
- 贾珍何罪?
- 北静王的原型(2)
- 太虚幻境四仙姑(2)
- 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玉”字?(1)
- 老太妃之谜
- “枉凝眉”曲究竟说的谁?(1)
- 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玉”字?(2)
- 茜雪被撵之谜(1)
- “枉凝眉”曲究竟说的谁?(2)
- “三春”何解?(1)
- 茜雪被撵之谜(2)
- “三十”与“明月”(1)
- “三春”何解?(2)
- 梦中夺锦系何兆?
- “三十”与“明月”(2)
- 牙牌令中藏玄机(1)
- 芦雪庵联诗是雪芹自传(1)
- 妙玉讨人嫌
- 妙玉之谜(1)
- 贾琏王熙凤的夫妻生活(1)
- 食“红”不已
- 妙玉之谜(2)
- 贾琏王熙凤的夫妻生活(2)
- 伦敦弘红记
- 再探妙玉之谜(1)
- 贾珍尤氏的夫妻生活
- 再探妙玉之谜(2)
- 有谁曳杖过烟林(1)
- 黑眉乌嘴话贾琮(1)
- 有谁曳杖过烟林(2)
- 雅趣相与析
- 黑眉乌嘴话贾琮(2)
- 薛宝钗的绣春囊?
- 讲述《红楼梦》的真故事(1)
- 腊油冻佛手·羊角灯
- 讲述《红楼梦》的真故事(2)
- 薛宝琴为何落榜?(1)
- 龟大何首乌?
- 扫荡烟尘见真貌
- 薛宝琴为何落榜?(2)
- 《红楼梦》里的歇后语
- 满弓射鹄志锐坚
- 贾母天平哪边倾?
- 春梦随云散
- “金兰”何指?
- 隔岸花分一脉香(1)
- 远“水”近“红”
- 隔岸花分一脉香(2)
- 《红楼梦》烟画(1)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2)
- 《红楼梦》烟画(2)
- 秦可卿之死(1)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3)
- 正本清源第一遭
- 秦可卿之死(2)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4)
- 关于我的“秦学”研究(1)
- 秦可卿之死(3)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5)
- 关于我的“秦学”研究(2)
- 秦可卿之死(4)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6)
- 网上论“红”(1)
- 秦可卿之死(5)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7)
- 网上论“红”(2)
- 秦可卿之死(6)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8)
- 网上论“红”(3)
- 秦可卿之死(7)
- 霜前月下谁家种(1)
- 网上论“红”(4)
- 秦可卿之死(8)
- 霜前月下谁家种(2)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1)
- 秦可卿之死(9)
- 霜前月下谁家种(3)
- 秦可卿之死(10)
- 秦可卿之死(11)
- 贾元春之死(9)
- 秦可卿之死(后记)
- 妙玉之死(6)
- 贾元春之死(10)
- 贾元春之死(1)
- 妙玉之死(7)
- 贾元春之死(11)
- 贾元春之死(2)
- 妙玉之死(8)
- 贾元春之死(12)
- 贾元春之死(3)
- 妙玉之死(9)
- 贾元春之死(后记)
- 贾元春之死(4)
- 妙玉之死(10)
- 妙玉之死(1)
- 贾元春之死(5)
- 妙玉之死(11)
- 妙玉之死(2)
- 贾元春之死(6)
- 妙玉之死(12)
- 妙玉之死(3)
- 妙玉之死(13)
- 贾元春之死(7)
- 妙玉之死(4)
- 贾元春之死(8)
- 妙玉之死(14)
- 妙玉之死(5)
- 妙玉之死(15)
- 妙玉之死(后记)(1)
- 妙玉之死(后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