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见

  •  见姓来源

    见(jiàn)姓源出有: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岘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清朝方濬师在《蕉轩随录》中记载:“王渔洋<池北偶谈>载新城旧事云:‘邑有仉、俳姓、其姓、见姓。’”著名的清朝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所指的“新城”,就是东海兰陵郡新城邑,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是见氏的发源地之一。近有学者认为见氏发源于兰陵郡丞县,即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后散迁到淄博、潍坊一带;清朝时期大移民时移出六个支族,两支去了陕西,另外四支去了安徽太和。

    古时齐国有大岘山,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临胊县东南部,为齐国重镇,建有著名的穆陵关,春秋时期称为齐国天险。东晋末期,大将军刘裕(后来的南朝宋武帝)率军进攻南燕国,南燕国君主慕容超手下的大将公孙五楼曾提出建议“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可惜慕容超没有听从,结果惨败。大岘山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为姜齐大军重守之地,以御晋国,常居者以地为姓氏,称岘氏,后去“山”称见氏,简化字为见氏。而今山东省枣庄地区,在夏朝时期其南部属鄫国,北部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到了商朝时期,其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部则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在西周时期其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郳二国,因而枣庄地区实为鄫(曾)氏、薛氏、蔇氏、逼氏、阳氏、滕氏、郳氏等姓氏的源发地之一,却没有任何关于见氏族源的史籍记载。

    因而,姜姓见氏实发源于淄博、潍坊一带,史称见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涀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涀水,古河名,有两条,一条在今陕西省高陵县,另有一条在今河南省叶县,均在当时晋国境内。西周初期,居住于涀水两岸的住民以涀水名称为姓氏,称涀氏,后因水患而陆续迁离其流域,遂将姓氏去“氵”,称见氏,简化字为见氏。

    该支见氏与姜姓见氏没有血缘关系。

    第三个渊源

    源于兵器,出自古代冷兵器时代攻击武器鋧,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鋧,即小矟,也称作小矛、小槊。古代冷兵器中的矛,一般长度为一丈,而特别的长至一丈八尺者则称“矟”。按古代度量衡,一尺为今六寸,丈八尺即今三米六(360厘米)。而不足一丈长的矛(120~200厘米)类兵器,则称为“鋧”。在春秋、战国乃至先秦时期,秦国、晋国、楚国军队中皆专设有“掷鋧卒”,即标枪手,具有强大的中、短距离攻击力,在冷兵器时代,鋧主要用来在野战中对付骑兵、战车、披甲士等,适于大兵团作战和围袭。那些“掷鋧卒”亦被称为“鋧矟族”,当时即有以其兵器与职能特征为姓氏者,称鋧氏,后有去“釒”偏旁简笔为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1954年文字简化改革之后,简化为见氏。

    该支见氏的姓源复杂,有嬴姓、姬姓、芈姓的综合渊源,亦与姜姓见氏无任何血缘关系。

  •  见姓郡望堂号

    郡望

    兰陵郡:又称济宁、氶县、枣庄。夏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时期,今枣庄地区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西周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属薛国,北属滕、郳二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地区东属鄫国、南属逼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国和小邾国。战国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为齐之滕国。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丁未,公元前254年),今枣庄地区全境属于楚国。秦朝时期,今枣庄地区东部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部为傅阳县,西部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西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国、南部为楚国。东汉时期,今枣庄地区属东海郡。三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全境属魏。两晋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初属鲁郡,先后置蕃县、薛县、公邱县、戚县,南部属兰陵郡,先后置氶县、鄫县、阴平县、昌虑县、合乡县。南北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属鲁郡,辖蕃、永兴、昌虑,南属兰陵郡,辖氶、鄫、傅阳。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以后,今枣庄境内只有氶、蕃两县建置。隋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北为蕃县,后改为滕县,南为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唐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河南道,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后改为氶县。宋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为氶县。金国时期,今枣庄地区北部为滕县,南部置峄州。到了元朝,今枣庄地区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明朝时期,今枣庄地区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州,后降为峄县。清朝时期,今枣庄境内属兖州府,北部置滕县,南部置峄县。民国时期,沿袭清代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今枣庄地区仍为滕、峄两县,属济宁专署领导。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豫 州:即安徽省太和县。春秋时期属于宋国,为鹿上邑。宋襄公十二年(壬午,公元前639年),宋国与齐、楚两国为鹿上之盟。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太和。后归于楚国,楚考烈王十年(戊子,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秦国统一中国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汉朝时期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吕雉)二年(己未,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汉宣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汉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汉章帝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三国时期属魏国,废宋公国为宋县,曹魏景初二年(戊午,公元238年),隶属谯郡。晋朝时期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南北朝时期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公元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隋朝时期改陈留为颍阳县。唐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安徽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安徽原墙)。宋朝开宝六年(癸酉,公元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宋宣和元年(己亥,公元1119年),更各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宋绍兴末年陷于金国。金国灭亡后复归宋朝。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元大德八处(甲辰,公元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明朝时期属凤阳府颍州。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属毫州。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县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为太和县。

    堂号

    兰陵堂:以望立堂。

    豫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太和堂。

  •  见姓迁徙分布

    见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三百七十六位,以兰陵、豫州为郡望。

    今安徽省的阜阳市,山东省的桓台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台湾省等地,均有见氏族人分布。

  • “见”姓女宝宝取名
    见涂洋 见凤主 见柔模 见娜寰 见惟柯 见燦妙 见各潮 见存原 见曼女 见芯蔚 见逸模 见姜璨 见巳洪 见岳靓 见萼菘 见贞名 见领洋 见厚斗 见观筹 见燦工
    “见”姓男宝宝取名
    见隐岛 见滨政 见森强 见雍徽 见人郦 见洪松 见历增 见暄益 见烈巨 见余壬 见深谱 见柯驰 见梓新 见潮纪 见伟骏 见飞骧 见兆记 见赠晁 见子家 见绩崧
  • 古代人气名人
    见   贤 见   心 见   初 见   如

字母为j的姓字

的网络红人

  • 暂无姓为的网络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