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愆
基本解释
三种过失。《论语·季氏》:“ 孔子 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成语(Idiom):三愆
发音(Pronunciation):sān qiā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一个人犯了三个错误或过失。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三愆是由“三”和“愆”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三”表示数量,表示多次;“愆”表示犯错、过失。三愆指一个人犯了三个错误或过失。这个成语强调了错误的累积效应,即一个人连续犯了三次错误,其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三愆常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连续犯错或犯了多个错误。可以用来批评或警示那些经常犯错误、不懂得改正的人。同时,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做事情时要谨慎小心,避免连续犯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关于三愆的故事并不多见。由于其基本含义的直观性,可能没有特定的故事起源。这个成语的意义比较明确,因此在使用时,可以直接解释其含义,而无需特定的故事起源。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愆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已经三愆了,再犯错就没有机会了。
2. 这是他三愆之后的最后机会了,如果再犯错,他将会被开除。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三愆”与“三次错误”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连续犯了三次错误,然后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样的形象化记忆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成语,如“一愆百诫”、“二愆俱丧”等。这些成语都强调了错误的严重性和连续性。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今天三愆了,忘记带书包、写错作业、迟到了。
2. 初中生:他连续三愆,被老师批评了。
3. 高中生:他三愆之后,被学校开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