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实用附录>>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流传的各种版本之间差别或大或小。该书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最多的经典。

现今通行版《道德经》是曹魏时期王弼的注本,分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计81章,有学者认为这是附会“九九归一”的说法。关于其主要内容,众说纷纭,以下两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

其一,它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以柔克刚、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让君主的治国达到为无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于如何用兵、如何让天地万物各展本性、并行不悖、即长且久等等境界。

其二,它主要阐述了天地的本源“道”,“道”是这个宇宙的最高存在,以“无”为本,以“有”为用,有无一体而衍生、主宰天地万物运行,“道者,虚极之妙用”。个人修身要虚无致静,才能“无”,进而可以无所不能、天人合一,治理国家要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对百姓实行“虚其心,实其腹”等政策而取得天下大治。

其中包含着丰富朴素的辨证法、有人认为它来源于《三易》等,但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可《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作品名称《道德经》外文名称Tao Te Ching作品别名《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创作年代春秋时期作 者老子章 节81章教 派道教目录《道德经》介绍▪ 详述

▪ 作者

▪ 版本

2《道德经》原文▪ 上篇

▪ 下篇

3《道德经》新说4《道德经》声誉1《道德经》介绍编辑详述

关于它的来历:

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在周昭王二十五年的时候,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挽留老子求其著述,老子不得已述五千言以授之,至公元2014年犹有楼观台游览胜迹。

民间有相关传说,如下:

函谷关关令尹喜者,别号关尹,周敬王时大夫也,其人晓畅天文,善知未来。

是夜,东方紫云突聚,长三万里,浩浩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扑函谷关而来。关尹向知东方乃青龙所踞,今有紫气东来,时应仲夏,当有圣人乘青龙西行而经此地,乃思曰“莫非老聃将来耶?”

关尹遂于楼南高冈筑台,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为准备。

老子西游不数日间,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关尹以掌加额道:“老聃至矣!”

遂跪拜于老者之前,拱手曰:“老师将隐,求教者必难寻矣!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启天下人为己任也,老师何不著圣智以为述,传之後世,造福天下?”

老聃再三却之,曰:“我固非圣智,无可言之!”

关尹固请,老聃不得已,乃止息于关尹所筑之台,终以五千言授之,后西行而去,不知所终。

据学者争鸣,春秋末期晋国师旷说的《义经》就是《道德经》,周太子晋“立义治律”的评价就是针对《道德经》,并提出《道德经》是两千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铸无射”钟上的铭文。当时各诸侯国分别进行抄写,由于他们抄写的顺序和所使用的文字不同,造成各种版本《道德经》的巨大差别,比如汉墓帛书《德经》先于《道经》,而其它传本《道经》先于《德经》等等。

《道德经》的来历也如同它的内容一样,众说纷纭,给它披上了一种神秘、飘渺的轻纱,总是给人一种呼之欲出而又求之不得的感慨,期盼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找到相关源头。

关于它的价值:

该经典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朴素自然、深入浅出、洞玄察微、发人深省、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于它的流传:

这篇“五千言”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春秋末期晋国师旷称之为“《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秦时的《吕氏春秋·注》称之为《上至经》,在汉时则被直呼为《老子》。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后杨雄《汉志·蜀王本纪》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边让老子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

关于它的研究:

自秦汉以来,《道德经》注者如云,21世纪初期《道藏》中收录的《道德经》正统注本有50多种,里面甚至还有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皇帝亲自为道德经做注。

《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故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所以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可以说“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作者

作者来历:老子,后世的庄子和他一起被称为“老庄”,他是教科文组织评选的“百位世界名人”之一。

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约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桞,周守藏室之史”。除此之外,其确切信息尚无明确考证,但有人认为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因为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他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

据民间传说,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婴儿一出生就有很长的白眉毛及白胡子,所以被后人称为老子,是彭祖后裔。他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孔子数次求教于老子。

作者在道教中的地位:

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作者在古代统治阶级的地位::

有汉桓帝刘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后

罗扬为鹿邑授“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牌匾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赵恒、宋徽宗赵佶八位皇帝亲临鹿邑朝拜老子。老子还被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奉为始祖,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作者在文字记录里:

《史记》记载了两件与老子有关事,一件是孔子入周向老子请教礼的事情,事后孔子评价老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另一件是关令尹喜拦下老子,让后者为他著书的事情,这里面只提到“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中并没有提到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道德经(3张)

版本

道德经版本问题可以说是道德经独有的现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已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中文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在唐朝,玄奘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世界教科文组织资料,截至2014年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也已有一

帛书版道德经图片千多种。

20世纪中期以前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汉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

20世纪中期以前比较重要的版本是西汉严遵注本、唐代傅奕所校古本、唐代玄宗注本、唐代所刻《道德经》石幢等,还有河本、想本等,都是汉代以后的版本。

截至2014年,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其中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是考古学家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这两本书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截至2014年,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此本的相关校注可以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道德经》此外,有《怀禅微刻图录》版《道德经》流传。

【名称】怀禅微刻《道德经》

【材质】朱砂红博古方章

【规格】12.0×3.5×3.5cm

【作者】怀禅(详见:怀禅八大刻)

【年代】1998年

【编号】H284

怀禅微刻《道德经》H284朱砂红博古方章12.0×3.5×3.5cm

截至2014年,市面上销售的《道德经》相关书籍,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台湾陈鼓应教授《老子今注今译》选用的校订版本还是相当客观的,参考了历代版本和注家,偏重于哲学研究;萧天石先生的《道德经圣解》偏重于道家养生修炼,被誉为近代第一注家;冯海涛先生的《道德经智慧日用贯通》一书,则着眼于人们的寻常日用,经文前后文印证。

至2014年为止,市面上流传的《道德经》仍然以王弼本为主要根据,王版是社会认可的《通行版道德经》,下面提供原文以方便参考[2] ,关于较重要的帛书版《道德经》,有单独的百度百科词条进行介绍,这里不再整理。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