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3.15打假
发音(Pronunciation):sān yī wǔ dǎ jiǎ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在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行为。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3.15打假是指在每年的3月15日,即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进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行为的活动。这个成语体现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该成语通常在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打假行动、以及相关报道和宣传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3.15打假起源于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活动。每年的3月15日被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中国各地都会开展一系列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行为的活动。这一天被称为“3.15打假”,成为了消费者保护的象征。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3.15打假由“3.15”和“打假”两个部分组成。其中,“3.15”表示日期,指的是每年的3月15日;“打假”表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诈行为。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们要积极参与3.15打假活动。
2. 在3.15打假期间,各地都会加大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3.15打假”与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联系起来,通过记忆这个特定日期来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活动,以及如何识别和避免假冒伪劣商品。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3.15打假是保护我们消费者的权益。
2. 初中生:每年的3月15日,我们要参加3.15打假活动,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3. 高中生:3.15打假活动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