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logo
当前位置:查字典>>百家姓>>承

  •  承姓来源

    承姓起源

    ①姓考:周时卫大夫成叔承之後。

    ②清通志氏族略:明时有承谷容,武进人,洪武初为交城县丞,官终兖州同知。清时有承祖列,康熙甲午年学人。

    ③千家姓;千乘族。

  •  承姓郡望堂号

    郡望

    千乘郡: 春秋时齐国有封邑名为千乘,因齐景公狩猎于境内的青田而得名。西汉时期改置为郡,治所在千乘县,故城在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北部,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一带地区。东汉时期曾一度改为乐安国。

    毗陵郡: 春秋时期为延陵,是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战国时期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并。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又被楚国灭掉,所以延陵又先后属越国和楚国。秦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并吞六国,统一中国,罢侯置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籍为帝,国号汉。改延陵为毗陵,仍属会稽郡,此时会稽郡为诸侯王楚王韩信的封地,后汉高祖消灭异姓王,废楚王韩信,把淮东东阳郡、彰郡、会稽郡的五十三城封给了从兄刘贾,称为荆王,又把会稽郡改为荆国。公元前196年,刘贾被淮南王英布所杀,刘邦又封兄子为吴王,复为吴国,会稽郡属吴所有。汉景帝时他造反又被杀,此后,毗陵属会稽郡,归扬州刺史部管辖。王莽当政时一度曾改毗陵为毗坛。汉光武帝建武初复改为毗陵,至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会稽郡浙江(今钱塘江)以西为吴郡,毗陵县改隶吴郡。三国时期为孙吴辖地,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领三县,治毗陵。

    晋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掉东吴,分天下为十九州。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邻县七,治毗陵,此毗陵为郡之始。同时,分丹徒,曲阿地别置武进县,隶毗陵郡,此是武进为县之始。这时,毗陵郡归扬州刺史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仍属扬州。西晋末年,八王混战,边疆少数民族乘机起兵攻西晋,黄河流域陷入大混乱的局面,北方汉人大批渡江避乱。西晋灭亡后,出身中原著名高级士族、老练的政治家王导为建立和巩固建康的东晋政权,维护北方南逃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苟安江左,推行了侨寄法,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方,设立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这种侨州、郡、县大都设在丹阳、晋陵和广陵等郡境内。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侨置南兰陵郡于武进县境,领兰陵县。晋明帝太宁中又侨置南东莞郡于晋陵县境,领莒、东莞、姑幕三县,与南兰陵郡同属徐州。这时,晋陵郡及所领县仍属扬州,与侨置之郡县不相统属。东晋末期,刘裕掌握东晋朝政权,实行土断法,令北方流亡来的士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省去许多侨郡县,以统一行政。南朝宋武帝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以晋陵郡属南徐州。孝帝大明末置南东海郡领武进。齐末置南兰陵郡,兰陵县属南琅岈郡。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南东海郡为南兰陵郡,改武进为兰陵,所以后来常州又有兰陵这个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废郡置州,以州统县。废晋陵郡,于常熟县置常州,州以县名,后来常熟县改属苏州,故移常州治于晋、无锡、义兴、江阴四县。从此就有了“常州”之名。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废州置郡,改常州为毗陵郡。

    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吴兴太守沈法兴借讨伐宇文化及为名,攻下余杭、毗陵、丹阳,据江表十余郡,自称江南大总管,在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以毗陵为都,自称梁王,号延康。唐朝时期,唐高祖李渊登帝位,恢复开皇旧制,下令改郡为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子通败沈法兴据毗陵,吴王杜伏威平李子通,改毗陵为常州,并以故兰陵地置武进县,属常州,此时常州领晋陵,武进、无锡、义兴四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常州属江南道,唐贞观八年并武进县于晋陵。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复析晋陵置武进县,并为常州附郭。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分全国为十五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西两道,常州属江南东道。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常州为晋陵郡。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诸州名,又改晋陵郡为常州。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分浙江为东西二道,常州属浙江西道。唐开元中,定全国州府有四辅、六雄、十望、十紧,及上、中、下等级别,县分赤、畿、望、上、中、下七个等级,满四千户为望县,当时全国共有望县六十八个。唐武宗李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升常州为望,为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所辖五个县,其中四个是望县(晋陵、武进、无锡、江阴)。从唐朝末年到五代时期,常州又先后属于吴和南唐。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了皇权,建号宋。这时常州仍属南唐,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发兵伐江南灭南唐,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钱椒降宋,献两浙渚州,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常州属江南道,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常州属两浙路。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分两浙为东西路,常州属两浙西路。宋熙宁十年,复合两浙为一路。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又分两浙为东、西两路,常州属两浙西路。元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公元1275年,元将伯颜攻陷常州,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常州为路,属浙江行省,领晋陵、武进、宜兴、无锡四县,并置录事司属常州路。元惠宗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迁晋陵、武进两县治于城内。元朝末年,各地人民不堪压迫,纷纷起义,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义苏北,自称诚王,潜号大周,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渡江,占领常州一带,建都苏州,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遣徐达、汤和攻取常州,改常州为长春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不久复改为常州府,改晋陵上司为京临,改武进为永定,后又都复为旧名,革录事司,并晋陵入武进。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金陵,以江南为直隶中书省,常州府属直隶中书省。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以畿内府州直隶六部,常州为直隶府。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诏改京师(应天府)为南京,仍设六部,常州属南直隶。明宪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析江阴县马驮沙置靖江县,这时常州统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五县。明神宗万历末年,避光宗朱常洛讳,改为尝州府。清朝时期仍袭明制,常州为府,领五县。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南京为江南省,设布政使司,常州隶属江南布政使。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57年)又分左右布政使,常州属右布政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常州属之。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常三府赋重事繁,为了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奏请置县升州,多设官吏,故析武进置阳湖、析无锡置金匮、析宜兴置荆溪,因此,常州府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所以常州曾有“八邑名都”之称。民国初期废常州府,并阳湖县入武进县,城仍沿称常州,属江苏省。

    承州郡:亦称平阿县、高邮军、高邮府、高邮州,即今江苏省的高邮市。高邮自汉朝时期起设县,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高邮在秦朝时期属于“九江郡”,筑台置亭,有最早的邮亭建置,古称“秦邮”。到了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建高邮县。据《扬州府志》、《高邮州志》记载,汉朝时期高邮属广陵国(今江苏扬州),设“平阿县”,因为“汉初名高邮,后改为平阿。成帝封舅王谭为平阿侯,地在州境西。”汉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把他的五个舅舅都封了侯,其三舅王谭封为平阿侯,至今邮有平阿湖、平阿溪、平阿村、北阿镇、下阿溪”等地名。东汉时期,高邮属广陵郡,仍设为“平阿县”。三国时期,高邮属扬州,地名仍为平阿县。晋朝时期,高邮属临淮郡,隶徐州。东晋事情,改为三阿县,属南兖州。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刘宋时,高邮属南兖州,属广陵郡,后又改叫神农郡,但改划“竹塘和三归二县”。南齐时期,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北魏时期曾在高邮西部、天长东部置平阿县。南梁时期,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南陈时期,高邮属南兖州,归广陵郡。直到隋朝时期,才重新叫高邮县,隶属扬州,归江都郡。唐朝时期复设高邮县,隶属淮南道,属扬州广陵郡。北宋时期,高邮属淮南东路,下设高邮军,下辖高邮县;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邮军升为承州,下辖高邮、兴化二县,兴化县原隶属泰州,割至承州。南宋时期,高邮仍属淮南东路,隶属扬州府,下设高邮军,领高邮、兴化二县,但在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军存县,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复为高邮军,仍领高邮、兴化二县。元、明、清三朝地名不变,但元朝时期称高邮府,明、清时期称高邮州。

    承阳郡:即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市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考察,五六千年前,人类祖先就使用石器等原始工具,在衡阳这片土地上种植水稻,饲养猪、牛,过着定居的生活。1.衡阳地域古属三苗、杨越,在战国时期为楚国所辖,是楚国的重要城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长沙郡包括衡阳地域。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孙吴政权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在今酃县;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郡治设在今湘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二郡分立的情况直至隋朝才改,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隋文帝灭南朝陈,改郡为州,废湘东、衡阳郡,设衡州,将临蒸改为衡阳县,州城、县城均在今江东岸。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衡阳县。隋朝废衡阳、湘东二郡而立横州。唐朝天宝年间又曾将衡州改称衡阳郡,直至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才复用衡州。宋朝时期衡州又为衡阳郡。元朝时期改为衡州路。明、清两朝则为衡州府。民国初年废府、道而存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属湖南第二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衡阳曾作为飞虎队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在抗日战争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元旦,衡阳市正式建市。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衡阳市改为省辖市。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仍是市县并存。1980年成为省辖市。1983年7月,原衡阳地区与衡阳市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衡阳市辖衡阳、衡南、衡山、常宁、耒阳、祁东七县(耒阳、常宁为县级市),以及江东、城南、城北、郊区、南岳五个县级区。

    堂号

    千乘堂:以望立堂。

    毗陵堂:以望立堂。即“江苏常州承氏”包括有:听经堂。德掦 堂。杯德堂。

    介福堂 :

    承阳堂:以望立堂。

    延日堂:以望立堂。

    光山堂:以望立堂。

  •  承姓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承氏宗谱五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承俊尊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德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江阴市澄江承氏宗谱一套一十八卷, 民园三六年(公元1947年怀)德堂活字印本一十八册。虽经六十余载,保成完好。

    江苏常州毗陵承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承寿本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德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承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听经堂木活字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澄江承氏宗谱,(现代)阖族编纂,2007年计算机排印本。

  •  承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承姓在现在的安徽省芜湖境内有大量的分布,那里有承氏的集中分布区.另外,在安徽的中部地区也有大量的承姓分布区.

    承姓在江苏常州也有少量分布。

  • 姓氏 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chéng      
  • “承”姓女宝宝取名
    承涂宝 承瑷心 承媚力 承铁祖 承临崔 承妤柳 承厚力 承郦社 承恋董 承传家 承翠正 承秀下 承理竞 承恋闰 承黄任 承雨蔚 承榆蓉 承田钰 承梦鹃 承亭娥
    “承”姓男宝宝取名
    承余雨 承升爽 承明斌 承矶恋 承复西 承攒耿 承辅有 承奋宽 承振来 承冉唐 承谦深 承切俊 承泉靖 承用生 承勋琅 承励慷 承动颢 承玄滨 承显权 承楷琮
  • 暂无数据

  •  
     
     
     
         
      QQ头像使用方法
    把鼠标放到上面的一个QQ头像图片上,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把QQ头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点击QQ面板的“菜单”→“设置”→“个人设置”,这时就进入QQ的“个人设置”面板,然后在QQ头像右边点“更改”→选择“本地上传”→选择你刚保存的头像→最后点“确定”,这在你就拥有了超个性的QQ头像了,赶快试试吧。
    只有QQ会员或QQ等级在16级以上的用户才可以使用QQ自定义头像!
     
     
  • 近代人气名人
    承淡安
    古代人气名人
    承   樾 承云从 承仕荣

字母为c的姓字

的网络红人

  • 暂无姓为的网络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