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
基本解释
旧时公文用语。谓校对及纠正讹误,使副本与正本文字相同。《明律集解附例·吏律·公式》:“若行移文书,误将军马、钱粮、刑名重事紧关字样传写失错而洗补改正者,吏典笞三十;首领官失於对同,减一等。”
成语(Idiom):对同(duì tóng)
发音(Pronunciation):duì tó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互相对待,相互对立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对同是指互相对待,相互对立的意思。常用来形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对立或矛盾关系。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对同常用于描述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观点、态度等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用于各种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对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常强调阴阳相对、对立统一的思想,对同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对同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对”和“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两个观点完全对同,无法达成一致。
2. 他们之间的对同关系非常紧张,经常争吵不断。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对同”拆分为“对”和“同”两个部分来记忆。同时,可以联想到相互对立、相互对待的关系,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对立”,“对待”,以及其他表达对立关系的成语。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和我的朋友对同,但我们还是好朋友。
2. 初中生:科学和宗教是对同的两种观点。
3. 高中生:这两个政治派别对同,彼此互不妥协。
4. 大学生: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对同关系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同事之间的对同关系,需要通过合作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