讬法
基本解释
(1).谓凭借刑法。《韩诗外传》卷三:“ 赐 闻之,託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
(2).指烘托映衬的艺术手法。 明 王思任 《<徐文长先生佚稿>序》:“读其诗,点法、倒法、託法、藏法,漉趣织神,每在人意中攘脆争可,巧迸口头,必不能出者,而 文长 一语呵下,题事了然。”
成语(Idiom):讬法 (tuō fǎ)
发音(Pronunciation):tuō fǎ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按照法律规定或者约定来处理问题,不随意变动。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讬法源自《汉书·郦食其传》:“郦生舍法,欲以私讬事。”意为郦食其放弃了法律,想要私下处理问题。后来,讬法逐渐演变为按照法律或者约定来处理问题,不随意变动。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讬法多用于法律、合同、约定等方面,强调要按照规定来处理问题,不得随意变动。常用于劝告他人遵守法律、遵守约定、不要违背规定等场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汉书·郦食其传》中的故事是讬法成语的来源。郦食其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为了个人利益放弃了法律,私下处理问题,结果遭到了谴责和惩罚。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遵守法律,不得随意变动。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讬法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讬”和名词“法”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们要讬法办事,不能随意变动。
2. 在合同中明确讬法,避免产生纠纷。
3. 作为公民,我们都应该讬法守纪。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讬法与“遵守法律”联系起来进行记忆,讲述故事起源时可以想象一个人因为违反法律而受到惩罚的场景。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作用,以及合同、约定等方面的内容。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们要讬法守纪,不要在考试中作弊。
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要讬法尊师重道,尊重老师的教学安排。
3. 高中生: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我们要讬法管理规定,不得违反纪律。
4. 大学生:作为公民,我们要讬法守纪,不得从事非法活动。
这个学习指南提供了关于“讬法”词语的全面学习内容,包括基本含义、详细解释、使用场景、故事起源、成语结构、例句、记忆技巧和延伸学习。通过这些内容,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