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恶
基本解释
(1).封建时代刑律所定的十种大罪。《隋书·刑法志》:“﹝ 开皇 元年﹞更定《新律》……又置十恶之条,多採 后齐 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唐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名例一·十恶》:“ 周 齐 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 开皇 创制,始备此科……自 武德 以来,仍遵 开皇 ,无所损益。”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你药杀亲夫,这是十恶大罪哩。” 清 林则徐 《筹议严禁鸦片章程摺》:“近復将不供兴贩姓名者,由杖加徒,已属从重,若逕坐死罪,是与十恶无所区别。”
(2).佛教以杀生、偷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为十恶。《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十恶所坠,及五无间,刀树劒山,焦汤猛火,造受自貽,罔或差贰。”《敦煌变文集·目莲救母变文》:“阿娘生时不修福,十恶十惩皆具足。”参阅《法苑珠林》卷一○六。
成语(Idiom):十恶不赦
发音(Pronunciation):shí è bù shè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罪恶极重,罪不可恕。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指犯下的罪行非常严重,罪孽无法得到宽恕和原谅。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用于形容罪恶恶劣、罪责重大,常用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描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在古代,十恶是指十种最严重的罪行,包括杀人、伤人、盗窃、强奸、诈骗、叛国、背信、谋反、破坏和毁灭。犯下这些罪行的人被认为是罪孽深重,罪不可赦。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个字的固定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个罪犯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应该受到严惩。
2. 他的行为堪称十恶不赦,没有人能原谅他。
3. 法律对于犯下十恶不赦的人要严厉惩处。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十恶不赦”与严重罪行和无法原谅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对该成语的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国古代刑法制度,了解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罪大恶极”、“罪不容诛”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偷了同学的铅笔盒,这个行为十恶不赦。
2. 初中生:那个杀人犯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应该受到极刑。
3. 高中生:这个官员贪污了几千万元公款,他的罪行可以说是十恶不赦。
4. 大学生:那个企业家诈骗了数亿投资者的资金,他应该受到十恶不赦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