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跖
成语(Idiom):夷跖(yí zhí)
发音(Pronunciation):yí zhí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为粗鲁无礼,举止不端正。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夷跖源自《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记载,原指夷族的首领。后来,夷跖逐渐演变成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粗鲁无礼,举止不端正,没有修养和教养。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夷跖一词多用于文言文、古代小说和散文中,较少在现代口语中使用。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粗俗、粗鄙,或者对某人的不满或不喜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夷跖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描述了夷族的首领夷跖。夷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夷跖是夷族的首领,他的行为粗鲁无礼,举止不端正,因此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夷跖是一个双音节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夷跖行为让人感到非常恶心。
2. 这个人太夷跖了,没有教养,不值得交往。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夷跖”联想为一个举止粗鲁无礼的人,或者想象夷族首领夷跖的粗野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学习其他与修养、教养相关的成语,如“温文尔雅”、“举止大方”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的夷跖行为让我很生气。
2. 初中生:他的夷跖行为让人不敢接近他。
3. 高中生:这个人的夷跖举止让我感到非常恶心。
4. 大学生:他的夷跖行为让人对他的品格产生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