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箓
基本解释
道教谓金箓乃三清所降,故称。箓,金箓,天帝诏书。 唐 戎昱 《送吉州阎使君入道》诗之一:“受传三籙备,起坐五云随。”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九宫符命,即为迁神;三籙洪恩,俱令济苦。”参见“ 三清 ”。
成语(Idiom):三箓 (sān lù)
发音(Pronunciation):sān lù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三个宝箧,比喻珍贵的藏书或宝贵的经典文献。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三箓是由“三”和“箓”两个字组成。箓是古代用来存放书籍的小匣子,而三箓就是指三个宝箧。这个成语比喻珍贵的藏书或宝贵的经典文献,也可以用来形容知识渊博。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某人的学识渊博,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方或机构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语“三箓”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一篇中,原文是:“齐景公有箧三:一箧之经传,一箧之诸侯,一箧之百家。”意思是齐景公有三个箧子:一个箧子装经传的书,一个箧子装诸侯的书,一个箧子装百家的书。后来,人们就用“三箓”来形容珍贵的藏书或宝贵的经典文献。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箓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藏书丰富无比,真可谓是三箓之才。
2. 这个图书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献,是真正的三箓之地。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三箓”与“三个宝箧”进行联想,形象地想象三个宝箱里装满了珍贵的书籍,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书籍保存和传播方式,以及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著作。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妈妈有很多书,她的书架就像是三箓一样。
2. 初中生:老师的知识真广博,简直就是三箓之才。
3. 高中生:这个图书馆的藏书丰富多样,是真正的三箓之地。
4. 大学生:我一直梦想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里面摆满了三箓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