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涎
成语(Idiom):迤涎(yí xián)
发音(Pronunciation):yí xiá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言辞绵长、生硬,缺乏灵活性和自然度。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迤涎是由迤(yí)和涎(xián)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迤指曲折、绕行,涎指口水。迤涎形容言辞绵长、生硬,缺乏灵活性和自然度。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迤涎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写作时过于啰嗦、拖沓,缺乏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在正式场合或写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迤涎的语言风格,而要追求简明扼要、言之有物的表达方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迤涎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元年》中,原文为“迤涎曰:‘丘,无忌之子也。’”。故事中,迤涎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在自我介绍时过于啰嗦,使用了迤涎的语言风格。后来,人们将迤涎作为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言辞绵长、生硬的表达方式。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迤涎由两个字组成,其中迤为形容词,涎为名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讲迤涎冗长,让人感到无聊。
2. 这篇文章迤涎绕行,缺乏重点和逻辑。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迤涎与过长的蜿蜒小路进行联想,表示言辞绵长、生硬的表达方式。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言辞相关的成语,如“言简意赅”、“言之有物”等,以丰富词汇和提高表达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他的作文迤涎绕行,老师批评了他。
2. 初中生(13-15岁):他的演讲迤涎冗长,没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高中生(16-18岁):写作时要避免使用迤涎的语言风格,要简练明了地表达观点。
4. 大学生(19-22岁):在演讲中,我们应该追求简洁有力的表达,避免迤涎冗长的言辞。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迤涎的语言风格,以提高沟通效率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