寖怠
成语(Idiom):寖怠(jìn dài)
发音(Pronunciation):jìn dài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们在做事情时,态度消极,迟疑不决,拖延时间。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寖怠是由“寖”和“怠”两个字组成的,寖意为迟延,怠意为懒惰。寖怠形容一个人做事情时迟疑不决,拖延时间,缺乏积极性和执行力。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寖怠多用于形容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拖延和懒散情况。可以用来批评某人做事情不积极,缺乏决断力和执行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寖怠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年》中。故事是说鲁国有个人名叫季氏,他做官的时候,经常拖延不办事情,因此被人们称为“寖怠”。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形容拖延、懒散的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词+动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工作总是寖怠,一点也不积极。
2. 这个学生寖怠,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将“寖怠”拆解为“寖迟怠懒”,形象地表示了拖延、懒散的意思。可以通过将这两个词与拖延、懒散的形象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寖怠是形容词+动词结构的成语,学习成语时可以注意其结构和用法。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寖延、寖延拖拉,进一步扩展词汇量。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幼儿园学生:小明总是寖怠,不愿意做作业。
2. 小学生:我不喜欢寖怠的同学,他们总是不按时完成任务。
3. 初中生:老师批评我们寖怠,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效率。
4. 高中生:寖怠是成功的大敌,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
5. 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能寖怠,要充实自己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