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迹
夷迹(yí jì)
发音:yí jì
基本含义:毁坏痕迹,残迹。形容战争或灾难后所留下的破败景象。
详细解释:夷迹是指战争、灾难过后所留下的破坏痕迹或残余物。这个成语形容战争或灾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表达了对战争和灾难的深深忧虑和痛心。
使用场景:夷迹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争、灾难后的景象,可以用于写景、抒发情感、描绘历史事件等方面。
故事起源:夷迹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年,晋国与齐国发生战争,晋国战败,齐国入侵晋国,烧毁了晋国的都城。当齐军撤退后,晋国国君回到都城,只见到满目疮痍,房屋倒塌,百姓无家可归。于是,昭公感慨地说:“吾恐后世之议论,不以齐之行,以吾之夷迹也。”从此,夷迹成为形容战争或灾难后所留下的破坏景象的成语。
成语结构:夷迹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夷”指的是毁坏,破坏,“迹”指的是痕迹,残余。
例句:
1. 战争过后,这个城市只剩下了一片夷迹。
2. 大地震过后,废墟中只有几根柱子还留存着夷迹。
3. 灾难过去后,人们开始重建家园,努力消除夷迹。
记忆技巧:记忆夷迹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帮助记忆。可以想象战争或灾难过后的景象,破坏的痕迹遍布,形成了夷迹。
延伸学习: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可以学习其他与战争、灾难相关的成语,如“残兵败将”、“烽火连天”等。这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战争和灾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战争过后,村庄变成了一片夷迹,没有了房屋和树木。
2. 初中生:地震过去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夷迹,人们的家园都被摧毁了。
3. 高中生:战争留下的夷迹令人心痛,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