唲齵
成语(Idiom):唲齵(ér yǔ)
发音(Pronunciation):ér yǔ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人说话反复无常,言行不一致。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唲齵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唲”(读音为ér)是指说话反复无常,第二个字“齵”(读音为yǔ)是指言行不一致。唲齵形容一个人说话时经常改变主意,言行不一致,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唲齵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不一致,或者指责某人反复无常的态度和行为。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做决定或表达观点时经常改变主意,给人造成困惑和不信任的感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唲齵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敦传》中,原文是“唲齵无常,人所不与”。故事中的王敦是东晋末年的一个权臣,他在政治上表现得反复无常,言行不一致,因此被人们用唲齵来形容他的态度和行为。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唲齵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第一个字“唲”是形容词,表示说话反复无常;第二个字“齵”是形容词,表示言行不一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说话唲齵,经常改变主意,让人很难相信他的承诺。
2. 她的态度唲齵,一会儿说同意,一会儿又反悔了。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唲齵这个成语。将“唲”与“儿”联想在一起,想象一个人在说话时反复无常,像儿童一样不稳定。将“齵”与“语”联想在一起,想象一个人的言行不一致,像语言一样不可靠。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和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口是心非”、“言而无信”等,来扩展对言行不一致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他今天说要帮我,可是明天又不愿意了,真是唲齵。
初中生:老师一会儿说作业要交,一会儿又说不用交,真是唲齵的态度。
高中生:政客的言行常常唲齵,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