畚斸
成语(Idiom):畚斸(běn zhù)
发音(Pronunciation):běn zhù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比喻言行粗鲁、无礼。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畚斸原为农耕工具,用来捧土或运输农作物。成语“畚斸”比喻人的言行举止粗鲁、无礼,不知礼数,缺乏教养和修养。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举止粗鲁、无礼的情况,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的行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据传说,东周时期,楚国有位官员名叫薛状,他素来言辞粗鲁,行为无礼,缺乏教养。有一天,薛状在宴会上饮酒过量,失去了自控能力,不仅骂人,还动手打人。其他宾客对他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纷纷离开。从此以后,人们用“畚斸”来形容薛状这种粗鲁无礼的行为,成为一个成语。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畚斸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如畚斸,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
2. 在公共场合,我们应该避免畚斸的行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与“薛状”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薛状在宴会上粗鲁无礼的行为,将其与畚斸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畚斸是一个形容词词组,常用于文言文或较正式的场合。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更多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的举止很畚斸,老师常常批评他。
2. 初中生:班上有个同学总是畚斸地对待别人,大家都不喜欢他。
3. 高中生:我们应该避免畚斸的行为,要学会尊重他人。
4. 大学生: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要畚斸地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