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旦
成语(Idiom):诘旦
发音(Pronunciation):jié dà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质问、追问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诘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诘”意为质问、追问,“旦”意为早晨、天明。合在一起形成的成语诘旦,意为质问或追问某人事情的真相或原因。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诘旦常用于形容对某人的言行、行为或决定表示质疑或追问,表示对事情真相的追求和质疑。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诘旦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个平原君虞卿,他因为诘责君主的错误决策而被贬谪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在那里,虞卿每天一大早就去质问鸡鸣的原因,以此来表达对君主错误决策的质疑和追问。后来,人们将他质问的行为形容为“诘旦”。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诘旦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诘”为动词,表示质问、追问的动作,“旦”为宾语,表示被质问、追问的对象。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让我产生了诘旦的念头。
2.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诘旦,希望他们能够深入思考。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诘旦”拆分成两个部分来记忆。其中,“诘”的发音与“接”相似,可以联想到质问、追问的动作;“旦”的发音与“早晨”相似,可以联想到早晨起床后追问事情真相的场景。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加深对诘旦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可以学习与质问、追问相关的成语,如“质疑”、“盘问”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老师诘旦了我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
2. 初中生(13-15岁):同学们诘旦了他为什么频繁迟到。
3. 高中生(16-18岁):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进行了诘旦,希望他们能够深入思考。
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诘旦”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