勑牒
成语(Idiom):勑牒
发音(Pronunciation):tì dié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对文书的抄写、校对等工作。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勑牒源自《史记·平准书》,原意为“勑”即“勒令”、“通令”,“牒”即“文书”。后来逐渐演变为指对文书的抄写、校对等工作。成语中的“勑牒”强调了对文书工作的严谨和认真态度。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特别是对文书工作的要求高的场合。也可以用于形容对待其他工作或任务时的仔细和严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秦朝,当时有一位名叫赵高的官员,因为在处理国家文件时精确无误,被赞为“勑牒赵高”。后来,这个词语逐渐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对文书工作的严谨态度。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语“勑牒”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总是勑牒认真,从不马虎。
2. 这份合同需要仔细勑牒,确保没有任何错误。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勑牒”这个词语与认真校对文书的场景联系起来,形象地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与文书工作相关的成语,如“校勘”、“抄录”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老师要求我们在写作业时要勑牒,不能出错。
2. 初中生(13-15岁):在考试前,我会认真勑牒复习资料,以确保不漏掉任何重要知识点。
3. 高中生(16-18岁):写论文时,我会仔细勑牒每一个引用的文献,以确保准确引用。
4. 大学生(19岁及以上):在写毕业论文时,我会花很多时间勑牒每一个章节,确保逻辑清晰、无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