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仞
基本解释
形容极高或极深。古以八尺为仞。《庄子·秋水》:“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汉 桓宽 《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 晋 司马彪 《赠山涛》诗:“上凌青云霓,下临千仞谷。” 清 方文 《陈卧子子龙》诗:“惠心烛千仞,雄风扇八区。”
成语(Idiom):千仞
发音(Pronunciation):qiān rè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高大、峻峭。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千仞原指山峰高耸入云,形容高大、峻峭的景象。后来引申为形容人或事物的气势雄伟、不可侵犯。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大峻峭的景象,也可用于形容人的气势雄伟、不可侵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千仞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郭璞的人。据说郭璞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和画家,他非常喜欢画山水,尤其是高山峻岭的景象。有一次,郭璞在画山峰时,画得非常生动逼真,使人感到仿佛可以直接触摸到山峰的高耸。后来,人们用“千仞”来形容这种高大峻峭的景象。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千仞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千”和“仞”两个字组成。“千”表示数量大,而“仞”是古代计量山高的单位,相当于十丈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座山峰千仞耸立,令人望而生畏。
2. 他的气势如千仞巍峨的高山,无人能够撼动。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千仞”与高大峻峭的山峰形象联系起来,想象自己站在山脚下仰望高耸入云的山峰,体会千仞的气势与威严。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技巧,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对山峰的崇拜和赞美。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在画中画了一座千仞的山峰。
2. 初中生: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如千仞般耸立。
3. 高中生:他的才华和气质如千仞般不可侵犯。
4. 大学生:这部电影展现了人类面对千仞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