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食
基本解释
亦作“冗食”。1.谓冗吏因事留外内朝,由公家供食。《周礼·地官·槀人》:“槀人掌共外内朝宂食者之食。” 贾公彦 疏:“宂,散也。外内朝上直诸吏谓之宂吏,亦曰散吏,以上直不归家食,槀人供之,因名宂食者。”
(2).谓由公家供给廪食。《汉书·成帝纪》:“避水它郡国,在所冗食之。”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冗,散也。散廩食使生活,不占著户给役使也。”参见“ 宂吏 ”。
(3).吃闲饭。亦指坐食官禄的人。《后汉书·刘瑜传》:“今女嬖令色,充积闺帷,皆当盛其玩饰,宂食空宫,劳散精神,生长六疾。”《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八年》:“宂食空宫。” 胡三省 注:“无事而食,谓之宂食。” 唐 陆贽 《策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朕屡延卿士,询访谋猷,至乃减冗食之徒,罢不急之务。”《新唐书·李石传》:“陛下节用度,去宂食,簿最不得措其姦,则百司治。”《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二年》:“军额渐多,农民转耗,近準詔已住召募,或斥去疲老,则宂食渐少。”
成语(Idiom):宂食(mǐn shí)
发音(Pronunciation):mǐn shí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们以敬畏之心对待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宂食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宂(mǐn)是古代祭祀时用来遮挡神像的幕帐,食(shí)指祭祀。宂食的含义是人们在祭祀时,以虔诚和敬畏之心对待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宂食常用于形容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或者形容人们以虔诚的心态对待事物。在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庙宇香火等场景中,可以使用宂食来形容人们的虔诚和敬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食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庚桑楚》一章中。据传,庄子的父亲去世后,庄子并没有举行盛大的葬礼,而是以宂食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这个故事传承下来,宂食成为了一种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之情的形容词。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食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宂(mǐn)是形声字,它的字义与音义有关,表示遮蔽、掩盖的意思;食(shí)是指祭祀的动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祭祀仪式上,人们都以宂食的心态对待神灵。
2.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就像宂食一样,非常虔诚和敬畏。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宂食拆分为宂和食两个字,宂可以联想到遮蔽、掩盖的意思,而食可以联想到祭祀的动作。通过将两个字的意义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宗教文化和祭祀仪式,以及其他与宂食相关的成语,例如“宂然不动”、“宂然无动于衷”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在寺庙里看到了很多人宂食,他们都非常虔诚。
2. 初中生:在祭祀祖先时,我们要以宂食的心态对待,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3. 高中生:他对待学业的态度就像宂食一样,非常认真和敬畏。
4. 大学生:在参观古庙时,我看到了许多人以宂食的心态祭拜神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