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泄
成语(Idiom):脾泄
发音(Pronunciation):pí xiè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情绪激动,发脾气,发泄情绪。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脾泄是由“脾”和“泄”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脾”指人体内的脾脏,古代认为脾脏是情绪的源泉;“泄”表示发泄、排解。脾泄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情绪激动,发脾气,发泄情绪。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脾泄多用来形容人因为情绪激动而发脾气,失去理智的行为。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比如工作中的压力过大、生活中的烦恼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一则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个人叫冯唐,他因为受到了冤屈,憋在心里无法发泄,结果导致他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失控。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用,成为了“脾泄”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谓结构。主语为“脾”,谓语为“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今天心情不好,容易脾泄。
2. 不要因为小事而脾泄,要保持冷静。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的脾脏被打破,情绪激动地发泄出来,形象生动,容易记忆。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学习其他与情绪相关的成语,例如“怒发冲冠”、“气冲牛斗”等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妹妹因为没有拿到满分,生气地脾泄了。
2. 初中生:老师对他批评了一番,他脾泄地对老师大喊大叫。
3. 高中生:考试成绩出来后,有些同学脾泄地撕了考卷。
4. 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有些年轻人脾泄地高喊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