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衡
成语(Idiom):参衡
发音(Pronunciation):cān hé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参考、比较不同的事物或观点,以寻求真理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参衡源自《论语·阳货》:“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其中的“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为“不满足于时代的评价,追求名声长存”。后来演变为“参衡”,表示通过参考、比较不同的事物或观点,以寻求真理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参衡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善于参考和比较不同的观点或事物,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判断。也可以用于形容不同学科或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或比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参衡的故事起源于《论语·阳货》中的一段对话。据说,孔子的学生阳货曾经问孔子为什么君子的名声不会在世间流传。孔子回答说,君子追求的是名声长存,而不是短暂的世俗评价。这段对话中的“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一词,后来被引申为“参衡”。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参衡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参”和“衡”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总是善于参衡各种观点,不会轻易做出决定。
2. 在做决策时,我们应该参衡各种因素,尽量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参衡”联想为一个人站在衡器旁边,用手拿着参考资料进行比较和衡量,以得出正确的判断。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参衡”相关的成语,如“参差不齐”、“独具慧眼”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6-12岁):我喜欢参衡不同的故事,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2. 初中生(13-15岁):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需要参衡不同的变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高中生(16-18岁):学习历史时,我们需要参衡不同的史料和观点,以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