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俎
基本解释
指祭祀。 宋 王珪 《使相韩琦母罗氏追封文安郡太夫人制》:“眷维同德之臣,赋政于外,方予升配三后,虽不得预于边俎,岂不兴念亲之感乎?”
边俎(biān zǔ)
发音:biān zǔ
基本含义:指刀俎,比喻职务、职责。
详细解释:边俎,古代祭祀时放在祭坛两旁的砧板和刀,用于砍割祭品。后来,边俎逐渐泛指官职、职责和工作范围。成语“边俎”表示担负某项职务或负责某项工作。
使用场景:常用于形容某人担任某个职务或负责某项工作。
故事起源:《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则故事。项羽在刘邦建立西汉朝后,担任了齐王的职务。有一天,项羽在齐王府中,看到齐王的边俎上放着一块肥肉,他心生嫉妒,便用刀将肥肉砍成碎块。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担任职务的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重视。
成语结构:主语+担任职务或负责工作的内容
例句:
1. 他是公司的总经理,肩负着重要的边俎。
2.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他要承担起重要的边俎。
记忆技巧:可以通过将边俎想象成一把锋利的刀,表示担负职责的意义。
延伸学习:了解其他与职务、工作相关的成语,如“职责重大”、“尽职尽责”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老师是学校的边俎,要负责教我们知识。
2. 初中生:市长是城市的边俎,要负责城市的发展。
3. 高中生:担任班长是我在班级中的边俎,要负责协调各项事务。
4. 大学生:实习生是公司的边俎,要负责完成一些基础工作。
【版权声明】 本文为查字典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查字典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