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黎
基本解释
飢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苏民清军交战清方档案·张勋奏折》:“今年大水,飢黎转徙,伏莽滋多。”
成语(Idiom):饥黎
发音(Pronunciation):jī lí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民生活贫困、饥饿的状况。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饥黎是由“饥”和“黎”两个词组成的成语。饥指饥饿,黎指黎民,即普通人民。饥黎一词形象地描述了人民生活贫困、饥饿的状况。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饥黎一词常用于形容贫困地区或社会阶层的生活困苦。它可以用来描述某个地区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社会群体的贫困状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饥黎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九辩》中,是屈原所著的楚辞之一。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民歌和抒情诗,其中描述了楚国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饥黎一词通过描绘人民的饥饿和贫困,表达了屈原对楚国人民困苦生活的关切和呼吁。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饥黎是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形容词的顺序不可颠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个地区长期以来都是饥黎之地,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
2. 在那个年代,许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饥黎的现象。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为了记忆饥黎这个成语,你可以联想饥饿的样子和黎民的生活。可以想象一个饥饿的农民在田地里努力工作,但仍然饥肠辘辘,生活贫困。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饥黎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学习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2.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饥黎的描写,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状况。
3. 学习其他与贫困、困苦相关的成语,扩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农村的饥黎现象令人心痛,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2. 初中生:贫困地区的饥黎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3. 高中生:通过教育改善农村地区的饥黎状况,是实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