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楯
基本解释
亦作“ 矛盾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成语(Idiom):矛楯(máo dùn)
发音(Pronunciation):máo dù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比喻双方争斗不下,僵持不下的局面。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矛楯是由两个兵器组成的成语,矛是一种长兵器,楯是一种盾牌。矛楯双方相互对峙,争斗不下,形成僵持的局面。这个成语形容双方势均力敌,难以分出胜负。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矛楯常用于形容双方力量相当,难以决胜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两个团队在竞争中势均力敌,或者两个人在争论中互不相让,达不到共识的情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矛楯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的战场上,战士们使用矛和楯作为主要的武器,而矛楯的对峙常常是战场上的一种常见场景。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情况。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矛楯是由两个兵器组成的成语,矛楯双方相互对峙,形成僵持的局面。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公司的竞争中,两个团队一直矛楯不下,无法决定谁是最终的胜利者。
2. 这对夫妻一直在争吵,互不相让,陷入了矛楯的局面。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矛楯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两个战士分别持着矛和楯对峙的场景,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矛楯相关的成语,如矛盾对立、势均力敌等。同时,也可以了解古代战争中使用的矛和楯的相关知识。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两个队伍比赛一直打平,形成了矛楯的局面。
初中生:两个政党在选举中势均力敌,形成了矛楯的局面。
高中生:在国际关系中,两个强国的对抗一直持续,形成了矛楯的局面。
大学生:在公司的竞争中,两个团队一直矛楯不下,无法决定谁是最终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