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月
基本解释
佛教分一年为三时,二、三、四、五月,六、七、八、九月,十、十一、十二、正月,各为一时。每时的最末一个月,即五月、九月、正月为“三长月”。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三长月》:“释氏以正、五、九月为‘三长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长月直日解》:“古法正、五、九月皆有可纪,其著之律令,谓之三长月,则始於 唐 ……《鼠璞》云:‘ 唐 人於此三月,不行死刑。节镇於此三月,禁屠宰,不上官。’”参阅《释氏要览·杂记》。
成语(Idiom):三长月
发音(Pronunciation):sān cháng yuè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时间过得很慢,感觉像是三个长月那么漫长。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三长月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时间过得很慢,让人感觉像是三个长月那么漫长。通常用于形容等待或煎熬的时间。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在等待重要的事情发生或渴望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使用三长月来形容时间的感觉。比如等待考试成绩、等待重要会议的结果、等待重要人物的到来等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长月的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西游记》中。故事中,孙悟空被唐僧封印在了五指山下,受封印之苦,孙悟空感觉一天比一天长,时间过得非常慢,就像是三个长月那么漫长。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长月由“三”、“长”、“月”三个字组成,形容时间的感觉。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等待考试成绩的这段时间真是三长月啊!
2. 这次旅行的等待时间真是三长月,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3. 在医院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候,时间过得真是三长月。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等待重要的事情发生时,时间过得非常慢,就像是三个长月那么漫长。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时间相关的成语,如“一日千里”、“日日夜夜”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等待放暑假的时间感觉像是三个长月那么漫长。
2. 初中生:期末考试前的这段时间真是三长月啊,每天都觉得时间过得好慢。
3. 高中生:等待大学录取通知的这几个月,感觉像是三个长月那么漫长。
4. 大学生:等待实习机会的这段时间真是三长月,希望能早点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