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句
基本解释
亦作“冗句”。累赘的文句。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逮 晋 已降,流宕逾远。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谬增数字。”
成语(Idiom):宂句
发音(Pronunciation):mǐng jù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宂句是指在文辞中使用谦虚、客观的措辞,不夸大、不夸张,以示谦逊。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宂句源自《尚书·大禹谟》:“宂句谦虚,以教不倨。”宂句的意思是指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时,使用谦虚、客观的措辞,不夸大、不夸张,以示谦逊和尊重他人。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宂句多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评论等,特别是在与他人交流、辩论、讨论等情境中使用。它可以用于各种正式场合,如会议、演讲、写作等,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争论等情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句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大禹时期。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他治理了洪水,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据说大禹在治水期间,他的谦虚、客观的态度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因此后人称他的言辞为宂句。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句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宂”是一个形状像“宀”的字,表示屋顶的意思;“句”是表示句子的意思。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宂句”的成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发言时总是遵循宂句的原则,不夸大不夸张。
2. 在写文章时,我们要注意使用宂句,以展示我们的谦逊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宂”字的形状与屋顶联系起来,表示保护和谦逊的意思;而“句”字则表示句子。可以想象一个屋顶下面有一个句子,表示在措辞中保持谦逊的态度。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学习宂句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谦虚”、“客观”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在班级讨论时,总是用宂句表达我的观点,不夸大不夸张。
2. 初中生:老师提出问题,我用宂句回答,以示我的谦虚和尊重。
3. 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我会注意使用宂句,以展示我的客观和谦逊的态度。
4. 大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我们要遵循宂句的原则,不夸大不夸张地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