殍殣
成语(Idiom):殍殣(piǎo jìn)
发音(Pronunciation):piǎo jì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死后的尸体。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殍殣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由两个词组成。殍指的是人死后的尸体,殣指的是人死后的遗体。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死后的状态,强调了死亡的无可逆转性。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用于描述人的死亡。在日常口语中很少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殍殣的人。据说,殍殣是一个非常贤良的人,为人忠诚正直,他在生前为国家尽了很大的贡献。当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高尚品德,就用他的名字来形容人死后的尸体。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殍殣是一个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别的结构。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殍殣被安葬在家乡的坟墓里。
2. 这座古墓保存完好,里面的殍殣至今仍可见。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死后的遗体躺在棺材里,这个遗体就是殍殣。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与死亡相关的成语,可以拓展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例如:“骨肉未寒”、“尸位素餐”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7-12岁):我爷爷去世后,他的殍殣被安葬在附近的山上。
2. 初中生(13-15岁):我读到一篇关于古代人的故事,里面提到了殍殣这个词语。
3. 高中生(16-18岁):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殍殣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人物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