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不置可否

    不置可否
    bù zhì kě fǒu
    • [释义]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 [语出]  宋·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 [正音]  置;不能读作“zhǐ”。
    • [辨形]  置;不能写作“知”。
    • [近义]   不置褒贬 不置一词
    • [反义]   泾渭分明 斩钉截铁 旗帜鲜明
    • [用法]  可用于人对事情不愿或不敢发表意见;态度不明朗。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 [结构]  动宾式。
    • [辨析]  ~和“模棱两可”;都是不表示肯定还是否定。有时可通用。但~指对事情不说意见;偏重于态度不明朗;“模棱两可”可用于语言含含糊糊;往往和“词语”、“语言”搭配。~不能。
    • [例句]  
          (1)他对这起事故的处理方式~。
          (2)做领导的要敢于坚持原则;处理问题决不能~。
    • [英译]  not to give a definite ans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