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第11个字的诗句
山在第一十一个字的诗句
-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 出自唐·李白·战城南
-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 出自唐·李白·襄阳歌
-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 出自唐·李白·远别离
-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 出自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 出自唐·李白·秋下荆门
-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 出自唐·李白·天马歌
- 自从结发日未几,离君缅山川。 -- 出自唐·李白·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 出自唐·李白·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 千峰夹水向秋浦,五松名山当夏寒。 -- 出自唐·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 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 -- 出自唐·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 出自唐·李白·赠裴十四
-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 出自唐·李白·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 出自唐·李白·酬崔侍御
-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 出自唐·李白·别中都明府兄
- 周旋小字桃灯读,重迭遥山隔雾看。 -- 出自唐·李白·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 出自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 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 出自宋·苏轼·木兰花令
-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 出自宋·苏轼·游金山寺
-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出自宋·苏轼·初到黄州
- 従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 出自宋·苏轼·望海楼晚景五绝
- )浮玉山头日日风,(即金山也。 -- 出自宋·苏轼·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
- 忆观沧海过东莱,日照三山迤逦开。 -- 出自宋·苏轼·再和二首
-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 出自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 出自宋·苏轼·慈湖夹阻风五首
-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 出自宋·苏轼·山村五绝
- 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云烟出没,草木蕃丽,邑屋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 出自宋·苏轼·虔州八境图八首(〔原无引,据它本补。〕)
- 蜀人文赋楚人辞,尧在崇山舜九疑。 -- 出自宋·苏轼·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
- 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 -- 出自宋·苏轼·起伏龙行
-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 出自宋·苏轼·泗州僧伽塔
-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 出自宋·苏轼·泗州僧伽塔
-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 出自宋·苏轼·龟山
- 此生念念随泡影,莫认家山作本元。 -- 出自宋·苏轼·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已复北流,老臣旧数
- 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 -- 出自宋·苏轼·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其略曰我梦扁舟浮
- (人日出东郊渡江,游蟆颐山,眉之故事也。 -- 出自宋·苏轼·送贾讷倅眉二首
-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 出自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
- 乱溪赴渭争趋北,飞鸟迎山不复南。 -- 出自宋·苏轼·五郡
- 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 -- 出自宋·苏轼·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
- 年来白发惊秋速,长恐青山与世新。 -- 出自宋·苏轼·李颀秀才善画山以两轴见寄仍有诗次韵答之
- 北临飞槛卷黄流,南望青山如岘首。 -- 出自宋·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
-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 出自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
- 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价青山为我赊。 -- 出自宋·苏轼·次韵送徐大正
- 先生笑说江南事,只有青山绕建康。 -- 出自宋·苏轼·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二绝句
- 又西至延生观,观后上小山,有唐玉真公主修道之遗迹。 -- 出自宋·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十三日
- 风流耆旧消磨尽,只有青山对病翁。 -- 出自宋·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五首暴雨初晴
- 少年辛苦事犁锄,刚厌青山绕故居。 -- 出自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野人庐
- 当年我作表忠碑,坐觉江山气未衰。 -- 出自宋·苏轼·送钱承制赴广西路分都监
-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 -- 出自宋·苏轼·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
- 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 出自宋·苏轼·小饮公瑾舟中
- 五家锦绣变?一作遍?山谷,百里舄珥遗纤埃。 -- 出自宋·苏轼·申王画马图?或谓为蔡肇作?
- 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骊山可亡国。 -- 出自宋·苏轼·骊山?此诗为李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