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第12个字的诗句
子在第一十二个字的诗句
- 送君者自崖而反,以安乐其子孙。 -- 出自宋·黄庭坚·钱忠懿王画像赞
- 见我好吟爱画胜他人,直谓子美当前身。 -- 出自宋·黄庭坚·观崇德墨竹歌
- 借问是谁,泐潭道人,萍乡老子。 -- 出自宋·黄庭坚·泐潭乾和尚真赞
-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 出自唐·罗隐·夏州胡常侍
- 杖屦稍通宾客过,殽蔬要遣子孙尝。 -- 出自宋·苏辙·送张恕朝奉南京签判二首
- 天理更疏终不失,雍雍今见子孙贤。 -- 出自宋·苏辙·临川陈宪大夫挽词二首
- 人亡坐使风流尽,遗构仍须子细观。 -- 出自宋·苏辙·扬州五吟其二平山堂
-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 出自宋·苏辙·送王适徐州赴学
- 永愧松柏,岁寒不改,见叹夫子。 -- 出自宋·苏辙·双柳
- 後堂桃李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 -- 出自宋·苏辙·戏赠李朝散
- 石台长老问公,本成都吴氏子,弃俗出家,手书《法华经》,字细如黑蚁,前后若一,将诵之万遍,虽老而精进不倦,胁不至席者二十有三年。 -- 出自宋·苏辙·赠石台问长老二绝〈并叙〉
- 后堂桃杏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 -- 出自宋·苏辙·劝赠李朝散
- 杖屦稍通宾客过,肴蔬要遣子孙尝。 -- 出自宋·苏辙·送张睡奉南京签判二首
- 有谁招、扁舟渔隐,但寄情、西子却题诗。 -- 出自宋·吴文英·八声甘州·步晴霞倒影
- 莫道羊裘欠图画,丹青难写子陵真。 -- 出自宋·戴复古·钓台
- 乱离相去五十秋,我□星星子皱面。 -- 出自元·王冕·有感
- 琴僧近借南薰谱,且并闲工子细抄。 -- 出自宋·林逋·湖山小隐二首
- 交谈不远樵农客,弄翰慵夸子墨卿。 -- 出自宋·林逋·虢略秀才以七言四韵诗为寄辄敢酬和幸惟采览
- 太传李汉超,侍中何继筠,二子追接吴与孙,镇齐抚棣功业均。 -- 出自宋·曾巩·边将
- 自古幸容元容醉,凡今谁喜子云书。 -- 出自宋·曾巩·羁游
- 昨朝一夜如膏雨,正是花成子就时。 -- 出自明·朱元璋·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
- 最可叹龙蟠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 出自清·郑燮·道情
- 愿群弹冠自重惜,邑人行育子虚篇。 -- 出自宋·司马光·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呈
- 南中富乐风尘少,天下娱游子弟多。 -- 出自明·汤显祖·江东歌
- 归朝欢乐,好事近佳辰,风流子,玉团儿,为唱千秋岁。 -- 出自元·元好问·蓦山溪 夏景集曲名
-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 出自唐·韦庄·钟陵夜阑作
- 唯有清香楼上月,夜深长照子城西。 -- 出自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八十五
- 手作此书留下土,千年流传子为主。 -- 出自宋·白玉蟾·题黄庭经后
- 便欲买舟从此隐,岂惟一处子陵台。 -- 出自宋·白玉蟾·峡山寺
- 真如般若头头是,坐断蒲团子细穷。 -- 出自宋·白玉蟾·题净明轩
- 掀髯醉接君谟笔,击缶吟招子美魂。 -- 出自宋·白玉蟾·大都督制侍方岩先生召彭白饮于州治之春野
- 洞里不知朝市改,人间再到子孙非。 -- 出自宋·白玉蟾·武昌怀古十咏·黄鹤楼
- 洞里不知城市改,人间再到子孙非。 -- 出自宋·白玉蟾·忆鹤
-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 出自魏晋·蔡琰·胡笳十八拍
- 臣闻三皇前,群物咸熙熙,众子戴一父,皞皞无偏私。 -- 出自明·刘基·钧天乐
- 画图应有通神处,他日相从子细论。 -- 出自明·刘基·题山水图为宝林衍上人作
- 苏武节来无忌死,岑彭营恶子阳骄。 -- 出自明·刘基·感兴(五首)
- 绣岭宫前花似雪,正秦川公子迷归路。 -- 出自清·陈维崧·伯成先生席上赋赠韩修龄(韩,关中人,圣秋
- 暝翠将沉,船头欲转,茱萸湾子红桥下,妒游童、宝马将人觑。 -- 出自清·陈维崧·春日游平山堂即事
- 叹朱门酒肉,谁容卿傲;梨园子弟,总妒君才。 -- 出自清·陈维崧·秋夜听梁溪陈四丈弹琵琶
- 如今谤起翻成累,唯有新人子细知。 -- 出自唐·戴叔伦·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
- 柳营隐隐兵戎整,兰砌诜诜子舍贤。 -- 出自宋·无名氏·鹧鸪天·鹤算遗芳绩世传
- 天使彭城姝丽,来配鲁邦才子,永作地行仙。 -- 出自宋·无名氏·水调歌头·阿谁煎凤髓
- 欢同鱼水,永遇乐倾杯,风流子、洞仙歌,曲唱千秋岁。 -- 出自宋·无名氏·蓦山溪·菊花新过
- 便合齐眉八百年,个是真仙子。 -- 出自宋·无名氏·卜算子·半破玉梅春
- 太乙燃藜天际下,庆卯金仙子生华旦。 -- 出自宋·无名氏·乳燕飞/贺新郎
- 五云楼上遥看,似睹溪边,仙子妆面。 -- 出自宋·无名氏·黄莺儿·香梢匀蕊先回暖
- 当路莫栽荆棘草,他年免挂子孙衣。 -- 出自宋·无名氏·寄家书
- 泣涕听母言,心肠如剜钩,小子虽不令,长养恩曷酬。 -- 出自宋·梅尧臣·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
- 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 -- 出自宋·梅尧臣·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