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在第10个字的诗句
古在第一十个字的诗句
- 二公德望尊,声名播今古。 -- 出自宋·陈晔·汀州
- 干结青铜,根走石、参天古柏。 -- 出自宋·赵希蓬·满江红·干结青铜
- 君于那处传衣钵,名与古人齐等班。 -- 出自宋·张明中·活人
- 至今称五王,卓立迈万古。 -- 出自唐·皇甫澈·赋四相诗·中书令汉阳王张柬之
- 西山高高何所如,上有古昔真人居。 -- 出自唐·萧祜·游石堂观
- 寒日乱山皆惨色,北风古木亦悲吟。 -- 出自宋·王炎·追念鳙谿老人
- 人癯道方肥,心远貌亦古。 -- 出自宋·王炎·舟行过白石见将使夜宿毛家林翌日到{上艹下
- 杈枒老木根株拔,崚嶒古屋椽桷裂。 -- 出自宋·王炎·大水行
- 尽日扶舆度乱山,石根古涧水潺潺。 -- 出自宋·王炎·山行二绝
- 跋涉山川岁一归,奚奴古锦惯相随。 -- 出自宋·王炎·胡清卿来访留一日亟求去云欲谒郑宰因以小诗
- 不但学仙仍学诗,年来古锦富珠玑。 -- 出自宋·王炎·酬白云张道士惠诗
- 相期数过从,从绠同汲古。 -- 出自宋·王炎·和祝圣予送行韵
- 山叠云重一径幽,苍苔古石濑清流。 -- 出自唐·刘沧·过沧浪峡
- 鸟度野花迷锦障,蝉吟古树想歌声。 -- 出自唐·李咸用·金谷园
- 数只珍禽寒月在,千株古木热时稀。 -- 出自唐·黄滔·商山赠隐者
- 只闻神鬼害盈满,不见古今争贱贫。 -- 出自唐·徐夤·新葺茆堂
- 谪仙欲识雷斧手,刬却古今愁共丑。 -- 出自唐·裴说·游洞庭湖
- 弁页帻题新句,蓑衣象古贤。 -- 出自唐·法振·陈九溪中草堂
- 晓日青山当大海,连云古堑对高楼。 -- 出自唐·周朴·登福州南涧寺
- 岂天为司晨,偏与钟奇古。 -- 出自元·许有壬·摸鱼子 赋鸡冠花,用明初韵
- 亭圮,垣危卉木伐,惟双古桧在庭。 -- 出自元·许有孚·摸鱼子 并引 至正戊子秋,吾兄中丞公以赐
- 高阁林间,小车城里,千古太平西洛。 -- 出自元·赵孟*·苏武慢 案此首虞集词,见道园乐府。珊瑚网
- 气卷风云,眼空江海,万古从前我已知。 -- 出自元·舒*·沁园春·多少闲情
- 遥想淝水西边,三贤堂古,孝肃名偏好。 -- 出自元·舒*·酹江月
- 我来再拜重太息,苍苍古雪吹长松。 -- 出自·袁华·拜石坛诗
- 明月来时,浮云飞尽,千古翠屏宜晚。 -- 出自元·凌云翰·苏武慢 以上强村丛书,用吴伯宛据西泠词萃
- 百年光景无多日,七十古来稀。 -- 出自元·善住·少年游 次韵
- 长江东注,为谁流尽今古。 -- 出自元·高永·大江东去 滕王阁 元草堂诗馀卷上
- 顿觉了,希夷微妙明千古。 -- 出自元·刘处玄·望远行·令子根苗裔
- 禅道本来无辩证,皆因古圣强名。 -- 出自元·王丹桂·临江仙 诫释道相辩
- 是故空中,无生灭自,亘古常存不记年。 -- 出自元·侯善渊·洞天春
- 一曲威音非律吕,超今古,琅琅谁听得。 -- 出自元·长筌子·江神子慢
- 原作醉兴,从词综改算古往今来,只有相思苦。 -- 出自元·杨果·摸鱼儿 同遗山赋雁丘 花草粹编卷十二
- 一篇照映,唐人诗雅,千古风流。 -- 出自元·王恽·眼儿媚·满帘夜月耿霜秋
- 君不见仙家,玉井无今古。 -- 出自元·王恽·摸鱼子 赋白莲 至元二十二年乙酉九月重九
- 拊麾外催科,未*阳城古。 -- 出自元·王恽·摸鱼子 送雷彦正西还,时授恩州卒
- 但平生出处,于心已卜,古人事业,着力须贪。 -- 出自元·刘敏中·沁园春 仲敬吾友归自曹南,而寿辰适至,喜
- 尝试登临其上,把闲愁、古今都洗。 -- 出自元·刘敏中·水龙吟 阳丘南逾五里,余别墅在焉。地方仅
- 解秘书安卿得是杖,因古齐乃辍以见寄,把玩扶携,深惬病躯,作乐府破阵子谢之画道十分意巧,不知一段天成。 -- 出自元·刘敏中·破阵子 梓庆齐戒入山林,见成锯乃加削焉,
- 晓来拥被看,闲庭舞鹤,古瓦迷鸾。 -- 出自元·朱唏颜·满庭芳·寒压衾绸
- 高阁林间,小车城里,千古太平西洛。 -- 出自元·虞集·苏武慢·云淡风轻
- 任浮云千变,青山色、万古长青。 -- 出自元·王旭·春从天上来 退隐 强村丛书用孙德谦校本
-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 出自元·张可久·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 北曲聊乐府前集今
- 裴公亭上,诗来还是怀古。 -- 出自元·张可久·百字令 湖上,和李溉之
- 轻拢慢捻,西湖何限怀古。 -- 出自元·张可久·百字令 赠弹一弦子张文秀
- 但老树寒蝉,荒祠野鼠,古渡闲鸥。 -- 出自元·张可久·木兰花慢 维扬怀古
- 远水残阳西下,今人见、古时月。 -- 出自元·张可久·霜角 王陵夕照
- 清净门庭,圣贤风范,千古俨然常在。 -- 出自元·冯尊师·苏武慢·大道幽深
- 乞化前街后巷,安居住、古庙闲宫。 -- 出自元·三于真人·满庭芳 呜鹤余音卷三
- 悠悠姬孔情,浃洽须眉古。 -- 出自近代·陈三立·可园传易图为陈伯雨翁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