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寒江上有怀
原文:
作者或出处: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或注释:
草木枯黄凋零,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充满寒意。我家在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楚地,仿佛在茫茫云端。
客居生活让思乡的眼泪已经流尽,孤帆远在天边,此情此景不忍再看。我想找人问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只见海水漫漫。
【注释】
[1]木落:因秋天到来,树叶零落。雁南渡:雁由北方向南方飞去。
[2]襄水曲:因陵园浩然家居襄水岸边的弯曲处。襄水,也叫襄河,是汉水流经襄樊市以下一段。
[3]楚云端:襄阳古属楚地,而且地势高峻,翘首回望,如在天际。
[4]乡泪:四乡的眼泪。
[5]迷津:指迷失津渡,不知道路。津:渡口。
[6]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或也有称江为海的。或指江面平阔如海,亦可通。漫漫:无边无际。这里形容“夕”,表示黑夜漫长,宁戚《饭亍歌》:“长夜漫漫何时旦?”
【赏析】
这诗题又作《早寒江上有怀》,是作者离开长安以后,东游吴越,滞留江上,因早寒思归而作的。首联,起调高致,意境辽阔,写出了思归的无限寂寞和怅惘。接着的第二联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是何等的亲切。千里迢迢,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及,更增惆怅。所以第三联用“乡泪客中尽”承第二联的思归,而“孤帆天际看”则承首联的江上寂寞,而又情景互对,韵致凄切。思乡之泪,已在客中流尽,伤心惨恻;片影孤帆,飘泊天际,孤独凄凉。最后两句,因欲归不得,怅望云天,迷津有问,世路崎岖,“平海夕漫漫”的景色烘托出作者的迷惘茫然的心绪。"诗人用“平海夕漫”这样的景语,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彷徨。蕴藉不露,悠然不尽。全诗形象结合抒情,融洽浑成,饶有韵致。这江上思归,是和仕途失意紧密连在一起的。而思归,就常常是抒发仕途失意的另一种表现。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网友关注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峡江寺飞泉亭记
-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 山坡羊·骊山怀古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扬州慢·淳熙丙辛日
-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观于海者难为水
-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 过小孤山大孤山
-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 《读史方舆纪要》总叙
- 三人行贾
-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 送李愿归盘谷序
- 晋公子重耳之亡
- 代徐敬业讨武曌檄
- 王翦请求良田美宅
- 魏其武安侯列传
- 歧路亡羊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 两诤臣谏魏文帝
- 代徐敬业讨武曌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玉戭生与三乌丛臣
-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葛周割爱赏功臣
-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 陈藩愿扫除天下
- 始得西山宴游记
- 魏武将见匈奴使
- 齐人有一妻一妾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罚人猪肉
-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螳螂捕蝉
-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 钴鉧潭西小丘记
- 齐桓公下拜受胙
- 召公谏厉王弭谤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虞师晋师灭夏阳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石崇与王恺争豪
- 苏秦以连横说秦
- 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 九牛坝观抵戏记
-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 五代史伶官传序
-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范仲淹有志天下
-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 戊午上高宗封事
- 新三字经
- 千秋岁·谪处州日作
- 臧哀伯谏纳郜鼎
- 祭欧阳文忠公文
- 孙权喻吕蒙读书
- 郁离子哭坏宅
- 玉戭生与三乌丛臣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精品推荐
- 射阳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0/18℃
- 民丰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6/14℃
- 吐鲁番市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30/20℃
- 大丰市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3/19℃
- 平罗县05月30日天气:晴转小雨,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转3-4级,气温:29/15℃
- 岳普湖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9/15℃
- 平陆县05月30日天气:多云,风向:西南风,风力:<3级,气温:23/18℃
- 芮城县05月30日天气:晴转多云,风向:西北风,风力:<3级,气温:23/16℃
- 精河县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7/14℃
- 哈密地区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