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文言文>>中考语文文言文整理:(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整理:(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派创始人。

2.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

二.文章内容。

1.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待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及桃花林的美景,为下文写桃花源作铺垫,并以桃花林的美来衬托桃花源的美。

第二部分(第二到第三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二段,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气氛(安闲、舒适、宁静、祥和)。

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写渔人告知世人却无法找到桃花源的结果。

2.中心思想:本文用客观的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3.写作特色:

1)想象力丰富,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2)语言朴实、自然,文字简洁有概括力。

三.要点。

1.人物形象:源中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桃花源中的人“叹惋”:1)世界的变化、战乱繁多。2)对自己身处桃花源感到庆幸。

而桃花源中的人叹惋却不愿离开,因为:1)桃花源中生活安闲、舒适、宁静、祥和。2)桃花源中的人风尚淳朴。3)百姓安居乐业、厌恶战争、追求和平。

3.本文最后写“不复得路”、“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1)为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暗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2)说明了向往桃花源的人多,不止作者一个。

4.本文线索主要是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5.成语:

1)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2)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6.源中人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源中人向往桃花源中没有战争、和平的生活,不希望受到外人打扰。

网友关注

文言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