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散
基本解释
亦作“冗散”。1.闲散,无固定职守。《后汉书·蔡邕传》:“而今在任无復能省,及其还者,多召拜议郎、郎中。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 宋 陆游 《辞免赐出身状》:“欲望敷奏,特赐追寝,以安冗散之分。” 明 王世贞 《辛日之郊外小饮河亭即事》诗:“所欣居冗散,况此乐游年。”
(2).指闲散的人。 明 文徵明 《送周君振之宰高安叙》:“乡贡率起自冗散,其得邑往往鄙小。”
(3).疲沓涣散。《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兵在精不在众,宂散坐食,非计也。”
(4).谓文章拖沓松散。 明 唐顺之 《答王南江提学书》:“今往近作数篇,宂散无可采。”
成语(Idiom):宂散
发音(Pronunciation):míng sà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人们分散离去,不再聚集在一起。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宂散是由“宂”和“散”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宂,读音为míng,意为聚集在一起;散,读音为sàn,意为分散离去。宂散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原本聚集在一起的状态被打破,各自分散离去。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宂散一词常用于形容人们在某种原因下离开原本的聚集地,各自散开的情景。它可以用来描述人们离开会议、聚会、集会等场合,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解散团队、离开集体等情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宂散这个成语起源于《庄子·外物》:“有鸟翱翔者,有鱼游者,有兽游者,有人宂散者。”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各自活动的场景,其中的“人宂散者”就是指人们分散离去。后来,人们将“人宂散者”简化为“宂散”,作为一个成语来使用。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散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纷纷宂散回家。
2.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宂散了,只剩下一片空荡荡的剧场。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宂散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突然被一个力量分散开来,各自离去的场景。这样的联想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分散离去相关的成语,例如“四散奔逃”、“瓦解离散”等,扩大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课间铃一响,同学们宂散去操场玩耍。
2. 初中生: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宂散回各自的更衣室。
3. 高中生:毕业典礼结束后,同学们宂散回各自的家乡。
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宂散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