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师
成语(Idiom):徂师(cú shī)
发音(Pronunciation):cú shī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离开师门,出外行走,寻求更高的境界。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徂师是一个古代成语,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徂师指的是离开师门,出外行走,寻求更高的境界。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在学习之后要勇于独立思考,不仅要学会师法,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徂师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学生毕业后离开学校独立探索的过程,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个人在学习之后走出去,寻求更高境界的行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当时,齐国的公子纠在郑国学习,学成之后,他告别了郑国的老师,离开了郑国,前往其他国家寻求更高的学问。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成语“徂师”的来源。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徂师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徂”是动词,表示离开;“师”是名词,表示老师或师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学生毕业后都希望能够徂师,去更大的城市发展。
2. 他在大学毕业后徂师,去国外深造。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将“徂师”拆分为“徂”和“师”两个部分来记忆。徂可以理解为离开,而师可以理解为老师或师门。通过将这两个部分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学习、师徒关系相关的成语,如“出师表”、“问道于盲”等,以丰富对于学习和师徒关系的理解。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我希望能够徂师,去更好的学校学习。
2. 初中生:我想在高中毕业后徂师,去外国留学。
3. 高中生:大学毕业后,我计划徂师,去更大的城市发展。
4. 大学生:我在大学毕业后打算徂师,去国外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