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隶
成语(Idiom):余隶
发音(Pronunciation):yú lì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剩余的奴隶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指剩下的奴隶,比喻残余的势力或余孽。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历史上的残余势力或不好消除的问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鲁国,当时宣公二年,鲁国国君宣公去世,由于国君丧位,原本属于国君的奴隶也失去了主人。这些奴隶中的一部分成为了其他人的奴隶,而剩余的奴隶则成为了无主之物,被称为“余隶”。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语+谓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这个组织是被打散了,但还有余隶在外。
2.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但仍有一些余隶存在。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与奴隶相关的形象进行联想,例如想象一个奴隶被解放后,剩下的一部分奴隶还在原地徘徊。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奴隶制度的历史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成语和故事。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8-10岁):我看了一本关于古代的故事,里面提到了“余隶”这个词语。
2. 初中生(11-14岁):历史课上老师讲了关于奴隶制度的内容,其中提到了“余隶”这个成语。
3. 高中生(15-18岁):读到了一本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余隶”问题。
4. 大学生及以上(18岁以上):在研究历史文献时,发现了一些关于“余隶”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