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倒戢干戈
发音(Pronunciation):dǎo jí gān gē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放下武器,停止战斗。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倒:放下;戢:收起;干戈:兵器。倒戢干戈意为放下武器,停止战斗,表示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停止敌对行动。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倒戢干戈常用于描述双方冲突或争斗后达成和解,停止战斗的情景。也可以用于呼吁各方冲突的双方放下武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倒戢干戈出自《左传·僖公十二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和晋国因为领土争端发生战争。战争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于是晋国派出使者向齐国表示愿意停战。齐国的国君僖公听闻后,非常高兴,下令放下武器,停止战斗,达成和平协议,这就是倒戢干戈的故事起源。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倒戢干戈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其中“倒”和“戢”都是动词,表示放下、收起的意思;“干戈”是名词,表示兵器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双方经过长时间的谈判,终于倒戢干戈,达成了和平协议。
2. 在国际关系中,倒戢干戈比使用武力要更加明智。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联想成战士们在战斗中突然被命令放下武器,停止战斗的场景,然后想象他们战战兢兢地将兵器收起来,表示放下敌对的态度。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战争中的和平协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倒戢干戈,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倒戢干戈的故事。
3. 高中生:政治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倒戢干戈来维护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4. 大学生:在国际关系课上,我们讨论了不同国家如何通过倒戢干戈来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