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Idiom):弃甲曳兵 (qì jiǎ yè bīng)
发音(Pronunciation):qì jiǎ yè bīng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弃甲曳兵是指放下武器、脱去盔甲,以示和平或无战意。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弃甲曳兵原指战争结束后,将武器放下,脱下盔甲,以示不再作战。现在多用于比喻主动放弃武力,表示不再采取敌对行动,主张和平解决争端。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弃甲曳兵常用于形容双方停止争斗,主动放弃对抗,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适用于各种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场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败走垓下,被刘邦围困的情况。项羽感到绝望,决定弃甲曳兵,以示自己已无战意。这个故事成为了弃甲曳兵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弃甲曳兵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其中“弃甲”表示放下武器和脱去盔甲,“曳兵”表示不再作战。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国际关系中,我们应该倡导弃甲曳兵,通过和平外交解决争端。
2. 在家庭纠纷中,弃甲曳兵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避免进一步的伤害。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弃甲曳兵”与放下武器、脱去盔甲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也可以将其与和平解决问题的理念联系起来,强调主动放弃对抗,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重要性。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战争史和古代兵器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弃甲曳兵的含义和背景。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我们应该像“弃甲曳兵”一样,放下争吵,友好相处。
初中生:在班级之间的竞赛中,我们应该以“弃甲曳兵”的态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高中生: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以弃甲曳兵的精神,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