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恻
恺恻(kǎi cè)
发音:kǎi cè
基本含义:指善良、仁慈、同情。
详细解释:恺恻一词由两个字组成,恺音同“开”,恻音同“测”。恺恻原意为开怀慰问,后来引申为善良、仁慈、同情。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同情心。
使用场景:恺恻一词常用于形容人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之情。可以用于表达对他人困境的关心和同情,也可以用于描述某人的善良和仁慈。
故事起源:根据史书记载,恺恻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当时,项羽在战败后被秦始皇囚禁,他的母亲和妻子前来探望。秦始皇看到他们的悲伤,感到十分同情,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表示对他们的关怀和同情。后来,人们将这种同情和关怀的心情称为“恺恻”。
成语结构:恺恻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形容词组成。
例句:
1. 他对困境中的人们总是充满恺恻之心。
2. 她的恺恻之心感动了许多人。
记忆技巧:将恺恻分为两部分,恺和恻。恺可以联想到“开怀”,恻可以联想到“测量”。将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可以形成对恺恻的理解。
延伸学习:了解更多与恺恻相关的成语,如“恻隐之心”、“恻隐之情”等,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恺恻的理解。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我看到邻居家的小猫受伤了,感到很恺恻。
初中生:看到地震灾区的孩子们,我内心充满了恺恻之情。
高中生:他的恺恻之心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志愿者。
【版权声明】 本文为查字典网站原创文章,版权归查字典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内容。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