鳱旦
成语(Idiom):鳱旦
发音(Pronunciation):gān dàn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行轻佻不稳定,不可靠。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鳱旦,古代一种鸟类,形状像鸭子,但行动不稳定,常常突然飞起或潜入水中。这个成语比喻人言行不稳定,不可靠。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不可靠,不值得信任的情况。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据说,鳱旦这个成语的起源与《史记·鲁周公世家》中的一段故事有关。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弟弟,他因为善于治理国家而受到尊敬。有一天,周公旦去往鲁国,途中经过一片湖泊,看到湖中有一群鳱旦在水中游动。他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些鳱旦时而潜入水中,时而突然飞起,行动不稳定。周公旦看后感慨万分,认为这些鳱旦的行为就像有些人一样,言行不可靠。于是,他用“鳱旦”来形容那些言行不稳定的人。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体部分为“鳱旦”,没有其他修饰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这个人真是鳱旦,说话从来不靠谱。
2. 这个人明明答应了帮忙,结果一反悔,真是个鳱旦。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将鳱旦的形象与不稳定的行为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比如,想象一个鳱旦在水中突然飞起,然后又潜入水中,行动不稳定的样子。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与信任、稳定性相关的成语,如“言而无信”、“风马牛不相及”等。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小学生:他是个鳱旦,说过的话经常不算数。
初中生:这个人不可靠,真是个鳱旦。
高中生:这个政客的言行不稳定,完全是个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