顩钵罗
成语(Idiom):顩钵罗
发音(Pronunciation):yǎn bō luó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言语或行为矛盾不一致,言行不一。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顩钵罗源自佛教经典中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位叫顩钵罗的比丘尼,她在佛陀面前表现得非常虔诚,但一旦离开佛陀的眼前,她就变得非常放荡不羁。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不一致,表现出矛盾和不可靠的特点。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顩钵罗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不一致,例如在工作场合,一个人在领导面前表现得非常勤奋,但背后却懒散敷衍。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反复无常,言谈举止不可预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这个成语的故事源自佛教经典《长阿含经》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顩钵罗比丘尼在佛陀面前表现得非常虔诚,但离开佛陀的眼前,她就放荡不羁,与男子私通。佛陀发现了她的虚伪行为,并以此为例,教导了一位比丘尼。
成语结构(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语“顩钵罗”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顩”、“钵”、“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面试时表现得非常谦虚有礼,但在工作中却显得顩钵罗,缺乏责任感。
2. 这个政治家的言行经常顩钵罗,不值得信任。
记忆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佛陀面前虔诚地祈祷(顩),但一离开佛陀的眼前,他的行为就变得放荡不羁(钵罗)。这样的矛盾形象会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Extended 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佛教经典中的寓言故事,了解佛教文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教诲。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
1. 小学生:他的行为总是顩钵罗的,有时候说要好好学习,但经常玩手机。
2. 初中生:她在家里总是顩钵罗的,一会儿说要帮忙做家务,一会儿又偷偷溜出去玩。
3. 高中生:这个政治家的言行经常顩钵罗,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真心为人民做事。
4. 大学生:他在学术界的声誉一度很高,但近年来却因为顩钵罗的行为而失去了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