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月下谁家种(1)
——孙温画《红楼梦》评析
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精印出版了清代孙温所绘的《红楼梦》套画,书名定为《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这是一册非常有审美价值的画册。
据收藏此画的旅顺博物馆现馆长刘广堂先生根据画上题署考出,孙温是丰润人,字润斋,号浭阳居士,其斋号为白云山馆、沁香吟馆,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即1818年,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好几个朝代,卒年不详,也许他一直到宣统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才谢世。他画这套画,大约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开始酝酿、着手,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才大体竣工,前后有三十六年之久,而其中大多数画幅完成于1884年至1891年这七年之间,也就是说,这位画师差不多从五十岁起一直到八十五岁,似乎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画的创作中,比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耗费的心血还多三四倍。
周汝昌先生为此次出版的画册题诗238首,在《题画诗后记》中,他扼要地发表了几点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看法,一是指出像这样篇幅浩荡、尺幅阔大、精心彩绘的《红楼梦》套画,是以往改琦等的单线勾勒、作为坊间出书的“绣像”那样的《红楼梦》画所难望项背的;二是往时丰润多画坊,画师高手辈出,其中丁、曹、郑、叶四氏最为著名;三是孙温虽目前还找不到相关资料,但当年曹雪芹的祖辈曹铨在丰润创绘素斋画坊,后从丰润迁往关外铁岭,孙温的字、号都说明他是丰润当地人(浭阳是丰润别称),他的斋名白云山馆,显然是取意于丰润白云岭,那里恰是曹氏上世酿酒作坊所在,而又把其斋名叫作沁香吟馆,“沁香”显然由《红楼梦》里“沁芳”演化而成,蛛丝马迹,表明孙温与曹氏有密切关系,或为至亲,或为世谊,殊可注意;四是细观这套图画,可以发现虽然是依据“程甲本”的一百二十回情节来画,但孙温画到八十回后便兴味减退,除了少数几幅,后四十回都是另一位孙姓画师,名允谟、字小洲的手笔,那时还没有论家指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手笔而系高鹗所续,他怎么会产生那样的感觉?五是指出孙温的画风有宫廷画的趣味,而曹雪芹伯祖曹宣(后改名曹荃)正是康熙南巡图的监画官,令人有有薪火相传的联想;六是指出孙温绝非刻板地“绣像”,而是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与情感,某一回可画作两幅甚至更多,又常将某两回并为一幅处理,一幅画内又可以有多个相关相接的“景点”让观者有“进展”、“过程”之感;七是一百零三回至一百零八回涉及抄家、败落、复职等内容不画,发人深思;八是画宁国府两见“丛绿堂”,此名不见于现存的《红楼梦》文字,画家是否另有所本?
孙温套画的印本面世,使一般读者也得以欣赏到,作家出版社实在是做了一件好事。孙温作画的那些年代,似乎还没有“连环画”这样的品种称谓,但在同一幅或一套画里,连续性地画出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活动,构成环环相联的情节演进效果,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古已有之,无名画家在敦煌壁画里,以及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例子。孙温套画的连环效果不仅体现在各幅之间,也往往体现于一幅之中,而且构图非常讲究,各环之间用墙垣、隔扇、屏风、树木、板桥、山石等自然切割,每个“镜头”都努力体现出动感,比如第二回画“葫芦庙失火烧甄家、士隐听歌遇跛足道、大丫环买线得奇缘”三个虽然连续却反差很大的情节,孙温就处理得极妙,画面不仅没有生硬堆砌之感,而且生动疏朗,绝对超出了一般“绣像”画那种“看图识字”的窠臼,是非常出色的美术作品。细赏这本画册,可以进一步熟悉《红楼梦》的情节,体味那悲欢离合的韵味,获得视觉上愉悦与心灵上的洇润,这本画册的出版无疑为《红楼梦》的进一步弘扬与普及提供了新的助力。
但是我现在想强调的是。孙温的这个套画也确实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据刘广堂先生介绍,孙温的套画为推蓬装,共24册,其中一册空白,其余23册各有画面10开,总计230开,绢本,画心纵43.3厘米,横76.5厘米,浅蓝色花绫镶边,米黄色洒金绢包木板封面,画册无题签、无题跋,1959年7月,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拨交旅顺博物馆收藏,此前的流传经过不详。孙温自己并没有称所绘为《全本红楼梦》,作家出版社现在以此作为书名,似欠考虑。首先,在全套画无题名的情况下,却在第一册首开上粘有一张签条,上面楷书写明是“石头记大观园全景”,可见孙温虽然依据是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作画,但他更宁愿把此书称作《石头记》。作家出版社的这个印本如果名为《孙温·石头记套画》可能更合适一些。
孙温为什么要强调《石头记》这个书名?在他开始作这套画的时候,《红楼梦》、《金玉缘》的叫法甚嚣尘上,甲戌本、庚辰本等《石头记》古本还没有被公诸社会呢。这就值得探究。
另外,这套画虽然有230幅之巨,但明明白白地缺少后四十回中的六回,并不全,无论后四十回是原作还是续作,这样一套画都不好叫作《全本红楼梦》。刘广堂先生介绍,所缺少的六回10开是一本空白画册,其规格形式、装裱材料以及每册所含开数等均与另外23册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画心”非绢本,而是采用与绢本“画心”颜色相近的空白纸来替代。他认为“缺失的10开画面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画,二是画了后来又因故缺失了”,他的判断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而我经过推敲,却与周汝昌先生的看法相同,那就是作者故意不画。从这套画保存的完好度上看,不像是屡经转手,画上除了画家本人的签名或印章,并无任何显示出他人鉴赏、收藏或转让、出售的痕迹,试想,如果有人在欣赏了这套图画后打算贪污或偷盗掉其中一册,他怎么会那么多美丽温馨的画面都不要,专去要那“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一类的败丧画面呢?退一万步说,他偏就是那么样地有怪癖,想单要那一册,那他彻底拿走就是,又何必单把绢画揭下,换上白纸,并且星渣痕迹不露呢?很显然,是作画者不忍去画那样一些场景,他对画那几回的内容,存在心理障碍。
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精印出版了清代孙温所绘的《红楼梦》套画,书名定为《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这是一册非常有审美价值的画册。
据收藏此画的旅顺博物馆现馆长刘广堂先生根据画上题署考出,孙温是丰润人,字润斋,号浭阳居士,其斋号为白云山馆、沁香吟馆,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即1818年,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好几个朝代,卒年不详,也许他一直到宣统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才谢世。他画这套画,大约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开始酝酿、着手,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才大体竣工,前后有三十六年之久,而其中大多数画幅完成于1884年至1891年这七年之间,也就是说,这位画师差不多从五十岁起一直到八十五岁,似乎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画的创作中,比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耗费的心血还多三四倍。
周汝昌先生为此次出版的画册题诗238首,在《题画诗后记》中,他扼要地发表了几点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看法,一是指出像这样篇幅浩荡、尺幅阔大、精心彩绘的《红楼梦》套画,是以往改琦等的单线勾勒、作为坊间出书的“绣像”那样的《红楼梦》画所难望项背的;二是往时丰润多画坊,画师高手辈出,其中丁、曹、郑、叶四氏最为著名;三是孙温虽目前还找不到相关资料,但当年曹雪芹的祖辈曹铨在丰润创绘素斋画坊,后从丰润迁往关外铁岭,孙温的字、号都说明他是丰润当地人(浭阳是丰润别称),他的斋名白云山馆,显然是取意于丰润白云岭,那里恰是曹氏上世酿酒作坊所在,而又把其斋名叫作沁香吟馆,“沁香”显然由《红楼梦》里“沁芳”演化而成,蛛丝马迹,表明孙温与曹氏有密切关系,或为至亲,或为世谊,殊可注意;四是细观这套图画,可以发现虽然是依据“程甲本”的一百二十回情节来画,但孙温画到八十回后便兴味减退,除了少数几幅,后四十回都是另一位孙姓画师,名允谟、字小洲的手笔,那时还没有论家指出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手笔而系高鹗所续,他怎么会产生那样的感觉?五是指出孙温的画风有宫廷画的趣味,而曹雪芹伯祖曹宣(后改名曹荃)正是康熙南巡图的监画官,令人有有薪火相传的联想;六是指出孙温绝非刻板地“绣像”,而是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与情感,某一回可画作两幅甚至更多,又常将某两回并为一幅处理,一幅画内又可以有多个相关相接的“景点”让观者有“进展”、“过程”之感;七是一百零三回至一百零八回涉及抄家、败落、复职等内容不画,发人深思;八是画宁国府两见“丛绿堂”,此名不见于现存的《红楼梦》文字,画家是否另有所本?
孙温套画的印本面世,使一般读者也得以欣赏到,作家出版社实在是做了一件好事。孙温作画的那些年代,似乎还没有“连环画”这样的品种称谓,但在同一幅或一套画里,连续性地画出一个或多个人物的活动,构成环环相联的情节演进效果,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古已有之,无名画家在敦煌壁画里,以及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例子。孙温套画的连环效果不仅体现在各幅之间,也往往体现于一幅之中,而且构图非常讲究,各环之间用墙垣、隔扇、屏风、树木、板桥、山石等自然切割,每个“镜头”都努力体现出动感,比如第二回画“葫芦庙失火烧甄家、士隐听歌遇跛足道、大丫环买线得奇缘”三个虽然连续却反差很大的情节,孙温就处理得极妙,画面不仅没有生硬堆砌之感,而且生动疏朗,绝对超出了一般“绣像”画那种“看图识字”的窠臼,是非常出色的美术作品。细赏这本画册,可以进一步熟悉《红楼梦》的情节,体味那悲欢离合的韵味,获得视觉上愉悦与心灵上的洇润,这本画册的出版无疑为《红楼梦》的进一步弘扬与普及提供了新的助力。
但是我现在想强调的是。孙温的这个套画也确实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据刘广堂先生介绍,孙温的套画为推蓬装,共24册,其中一册空白,其余23册各有画面10开,总计230开,绢本,画心纵43.3厘米,横76.5厘米,浅蓝色花绫镶边,米黄色洒金绢包木板封面,画册无题签、无题跋,1959年7月,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拨交旅顺博物馆收藏,此前的流传经过不详。孙温自己并没有称所绘为《全本红楼梦》,作家出版社现在以此作为书名,似欠考虑。首先,在全套画无题名的情况下,却在第一册首开上粘有一张签条,上面楷书写明是“石头记大观园全景”,可见孙温虽然依据是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作画,但他更宁愿把此书称作《石头记》。作家出版社的这个印本如果名为《孙温·石头记套画》可能更合适一些。
孙温为什么要强调《石头记》这个书名?在他开始作这套画的时候,《红楼梦》、《金玉缘》的叫法甚嚣尘上,甲戌本、庚辰本等《石头记》古本还没有被公诸社会呢。这就值得探究。
另外,这套画虽然有230幅之巨,但明明白白地缺少后四十回中的六回,并不全,无论后四十回是原作还是续作,这样一套画都不好叫作《全本红楼梦》。刘广堂先生介绍,所缺少的六回10开是一本空白画册,其规格形式、装裱材料以及每册所含开数等均与另外23册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画心”非绢本,而是采用与绢本“画心”颜色相近的空白纸来替代。他认为“缺失的10开画面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有画,二是画了后来又因故缺失了”,他的判断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而我经过推敲,却与周汝昌先生的看法相同,那就是作者故意不画。从这套画保存的完好度上看,不像是屡经转手,画上除了画家本人的签名或印章,并无任何显示出他人鉴赏、收藏或转让、出售的痕迹,试想,如果有人在欣赏了这套图画后打算贪污或偷盗掉其中一册,他怎么会那么多美丽温馨的画面都不要,专去要那“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一类的败丧画面呢?退一万步说,他偏就是那么样地有怪癖,想单要那一册,那他彻底拿走就是,又何必单把绢画揭下,换上白纸,并且星渣痕迹不露呢?很显然,是作画者不忍去画那样一些场景,他对画那几回的内容,存在心理障碍。
上一篇:秦可卿之死(7)
下一篇:网上论“红”(4)
网友关注
- 麦仑·沙迈追求漂亮女人的故事
- 第九章 田鼠皇后
- 懒汉克辽尼和铜城的故事
- 第八章 送命的罂粟花田
- 第四章 三少帝纪第四
- 第二四章 再回到家里来
- 第二十二章 桓二陈徐卫卢传
- 智者盲老人的故事
- 女王祖白绿和糖饭桌子的故事
- 第四章 穿过森林去的路
- 第十一章 神奇的翡翠城
- 朱特和两个哥哥的故事
- 驼背的故事
- 第二十章 武文世王公传
- 补鞋匠迈尔鲁夫的故事
- 第五章 后妃传第五
- 第七章 惊险的旅程
- 第一章 武帝纪第一
- 第十三章 钟繇华歆王朗传
- 钱商和匪徒的故事
- 第十六章 大骗子的魔术
- 第十七章 轻气球怎样飞走的
- 第十八章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
- 乌木马的故事
- 第五章 救出了铁皮人
- 瞎眼僧人的故事
- 第二十四章 韩崔高孙王传
- 第十六章 任苏杜郑仓传
- 哈·曼丁的故事
- 第三章 武帝纪第三
- 第十四章 程郭董刘蒋刘传
- 坟
- 第三章 救出了稻草人
-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
- 渔夫和雄人鱼的故事
- 第十四章 飞猴
- 蠢汉、驴子与骗子的故事
- 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
- 第十章 荀彧攸贾诩传
- 睡着的国王的故事
- 第十五章 秘密被拆穿了
- 麦穗的故事
- 第十九章 会捉人的树
- 第十章 守卫城门的人
- 第六章 一只胆小的狮子
- 海姑娘和她儿子的故事
- 阿卜杜拉法兹里和两个哥哥的故事
- 第十五章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 第六章 董二袁刘传第六
- 第十一章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 渔翁、魔鬼和四色鱼的故事
- 国王山努亚和他的一千零一夜
- 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
- 第二章 武帝纪第二
- 第二十三章 和常杨杜赵裴传
- 第十二章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
- 第十三章 救助
- 第八章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 洗染匠和理发师的故事
- 航海家辛巴达的故事
- 撒谎者贝浩图的故事
- 第七章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 终身不笑者的故事
- 老汉伦克朗
- 第二一章 狮子成为兽国之王
- 第二十章 美丽的瓷器城
- 第二十五章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 三根绿枝
- 太子阿特士和公主哈娅图芙丝之梦的故事
- 第十二章 找寻恶女巫
- 上帝的食物
- 第十八章 到南方去
- 第二十一章 王卫二刘傅传
- 第九章 后诸夏侯曹传
- 第二二章 桂特林的国家
- 第二三章 甘林达满足了多萝茜的愿望
- 圣母的小酒杯
- 第一章 旋风来了
- 第十七章 张乐于张徐传
- 第十九章 任城陈萧王传
- 第二章 会见芒奇金人
精品推荐
- 阿克苏市05月30日天气:多云转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6/13℃
- 麦盖提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8/15℃
- 尉犁县05月30日天气:晴转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6/15℃
- 米泉市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5/14℃
- 贵德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中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5/12℃
- 盐城市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3/19℃
- 和硕县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4/9℃
- 新和县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4/10℃
- 民丰县05月30日天气:阴,风向:东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6/14℃
- 伊吾县05月30日天气:晴转阴,风向:西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14/4℃
分类导航
红楼望月(刘心武)全部章节
- 将“秦学”研究不断推进(自序)
- 精华欲掩料应难(1)
-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1)
- 红楼探秘(6)
- 精华欲掩料应难(2)
-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2)
-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1)
- 精华欲掩料应难(3)
- 帐殿夜警(1)
-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2)
- 月色凄迷(1)
- 帐殿夜警(2)
-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3)
- 月色凄迷(2)
- 帐殿夜警(3)
- “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1)
- 红楼探秘(1)
- 帐殿夜警(4)
- “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2)
- 红楼探秘(2)
- 帐殿夜警(5)
-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1)
- 红楼探秘(3)
- 关于“月喻太子”的通信(1)
-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2)
- 红楼探秘(4)
- 关于“月喻太子”的通信(2)
-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3)
- 红楼探秘(5)
- 张友士到底有什么事?
- “友士”药方藏深意
- 牙牌令中藏玄机(2)
- 芦雪庵联诗是雪芹自传(2)
- 可人曲
- 牙牌令中藏玄机(3)
- 李纨身上的“马氏影”(1)
- 园中秋景令
- 牙牌令中藏玄机(4)
- 李纨身上的“马氏影”(2)
- 《广陵怀古》与秦可卿
- 北静王的原型(1)
- 太虚幻境四仙姑(1)
- 贾珍何罪?
- 北静王的原型(2)
- 太虚幻境四仙姑(2)
- 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玉”字?(1)
- 老太妃之谜
- “枉凝眉”曲究竟说的谁?(1)
- 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玉”字?(2)
- 茜雪被撵之谜(1)
- “枉凝眉”曲究竟说的谁?(2)
- “三春”何解?(1)
- 茜雪被撵之谜(2)
- “三十”与“明月”(1)
- “三春”何解?(2)
- 梦中夺锦系何兆?
- “三十”与“明月”(2)
- 牙牌令中藏玄机(1)
- 芦雪庵联诗是雪芹自传(1)
- 妙玉讨人嫌
- 妙玉之谜(1)
- 贾琏王熙凤的夫妻生活(1)
- 食“红”不已
- 妙玉之谜(2)
- 贾琏王熙凤的夫妻生活(2)
- 伦敦弘红记
- 再探妙玉之谜(1)
- 贾珍尤氏的夫妻生活
- 再探妙玉之谜(2)
- 有谁曳杖过烟林(1)
- 黑眉乌嘴话贾琮(1)
- 有谁曳杖过烟林(2)
- 雅趣相与析
- 黑眉乌嘴话贾琮(2)
- 薛宝钗的绣春囊?
- 讲述《红楼梦》的真故事(1)
- 腊油冻佛手·羊角灯
- 讲述《红楼梦》的真故事(2)
- 薛宝琴为何落榜?(1)
- 龟大何首乌?
- 扫荡烟尘见真貌
- 薛宝琴为何落榜?(2)
- 《红楼梦》里的歇后语
- 满弓射鹄志锐坚
- 贾母天平哪边倾?
- 春梦随云散
- “金兰”何指?
- 隔岸花分一脉香(1)
- 远“水”近“红”
- 隔岸花分一脉香(2)
- 《红楼梦》烟画(1)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2)
- 《红楼梦》烟画(2)
- 秦可卿之死(1)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3)
- 正本清源第一遭
- 秦可卿之死(2)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4)
- 关于我的“秦学”研究(1)
- 秦可卿之死(3)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5)
- 关于我的“秦学”研究(2)
- 秦可卿之死(4)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6)
- 网上论“红”(1)
- 秦可卿之死(5)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7)
- 网上论“红”(2)
- 秦可卿之死(6)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8)
- 网上论“红”(3)
- 秦可卿之死(7)
- 网上论“红”(4)
- 秦可卿之死(8)
- 霜前月下谁家种(2)
-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1)
- 秦可卿之死(9)
- 霜前月下谁家种(3)
- 秦可卿之死(10)
- 秦可卿之死(11)
- 贾元春之死(9)
- 秦可卿之死(后记)
- 妙玉之死(6)
- 贾元春之死(10)
- 贾元春之死(1)
- 妙玉之死(7)
- 贾元春之死(11)
- 贾元春之死(2)
- 妙玉之死(8)
- 贾元春之死(12)
- 贾元春之死(3)
- 妙玉之死(9)
- 贾元春之死(后记)
- 贾元春之死(4)
- 妙玉之死(10)
- 妙玉之死(1)
- 贾元春之死(5)
- 妙玉之死(11)
- 妙玉之死(2)
- 贾元春之死(6)
- 妙玉之死(12)
- 妙玉之死(3)
- 妙玉之死(13)
- 贾元春之死(7)
- 妙玉之死(4)
- 贾元春之死(8)
- 妙玉之死(14)
- 妙玉之死(5)
- 妙玉之死(15)
- 妙玉之死(后记)(1)
- 妙玉之死(后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