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藏水北调”(二)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学奥秘》周刊连续刊载了一些关于大西线问题的讨论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两会期间,还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2004年8月3日,《科学奥秘》周刊记者孙守方、盛平又专门采访了长期关注大西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先生,请他对大西线问题谈一下他的看法。下面是采访记录。
见到何老,是8月3日下午在中关村他那整洁的新居里。这位老人提着一辆50多斤重的电自行车走进居室客厅,动作利索轻快,很难想象他已经是77岁的高龄了。
何老说,这些天他很忙,日程排得满满的。他一坐下,就认真阅读起我们带来的一些材料和采访提纲。他边翻看材料,边挥着手说:“咱们重点说说大西线吧。对大西线即藏水北调,我从来没有说过要马上办。但是,它作为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应当允许讨论,允许展开科学研究,允许广大群众特别是科学家们充分展开学术讨论,不要怕有不同意见,天塌不下来。研究大西线,务必要有战略眼光,要从国家发展全局去考量,不要就事论事,尽量避免干那种从局部来看好处多多,从全局来看却得不偿失的傻事!”
“这是件了不起的事”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大西线的呢?”记者问。
何老站起来,在沙发后面的一个书柜里面找了一些相关资料,回忆说:“我曾是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大西线,在历次政协会议上曾多次被许多委员讨论过,自然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支持。但我真正深入接触和具体研究大西线,是1995年中国科学院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陈传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来找我研讨相关难题之后才开始的。陈传友有一个高海拔藏水北调的设想,从雅鲁藏布江永达提水,引450亿立方水入西北,还主张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建一个大型水电站,发电量超过三峡电站的4倍。陈述彭则就大西线工程施工中能否采用核爆炸技术来打通长距离隧道的问题,征求我的意见。我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认为他们提出的在大西线施工中采用核爆炸技术是可能的,而且可不必担心放射性污染问题,其中有些是相当重要的科学奥秘,这里就不说了。为此,我还专门向国家有关部门郑重提出了书面建议,建议在国际上讨论“禁止一切核试验”时,中国政府保留和平利用核爆炸的权利,等等。这些建议都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了,有些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就为大西线施工中可能采用核爆炸技术以大大降低工程成本,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何老谈到:大西线方案最可贵之处在于它的非凡的战略眼光和独辟蹊径解决国家重大问题的创新精神。大西线的确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工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它能极大地拓展我国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主体的战略纵深,确保国家经济重心西移,增强民族团结,增强边防实力,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大大增强我国的战略安全度。
何老强调说:研究大西线,不从战略上着眼是扯不清的,我是从事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的,我知道拓展中华民族发展生存空间的最大难题和紧迫需求是什么。凡是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关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的人,都不能无视大西线。
“以人为本应处处体现”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向何老介绍了目前国内媒体披露的关于大西线的争议情况,其中有一些比较尖刻的意见是针对他本人的。
何老接过一篇记者从网上下载的专门批评他的文章,浏览了一下,笑着说:“我不晓得,有些人为什么要那样大动肝火?人们对大西线有争议不是坏事,应该允许争论。”
何老进一步分析道:从目前所接触到的反对大西线的意见来看,主要有这么四种:
一种是认为“没有必要”。此论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理由:“西北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稀少,人均占有水资源达几千立方米,其实不缺水。”请问,西北地区为什么人口稀少?就是因为缺水嘛。我到过西北许多地方,发现那里只要有水什么都长,有水就“风吹草低见牛羊”,就人丁兴旺:没水就黄沙滚滚,荒漠一片。有人呼吁不要调水改造沙漠,防止破坏西北特色,要自觉保护那迷人的“大漠风光”。浩瀚的西北大地,旱得没有人了,保留那些风光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人说“西藏实际上也无水可调”,我听不懂。光雅鲁藏布江每年就有1600多亿立方米水流向国外,整个西南地区每年有近6000亿立方米的水白白流向国外,我真不懂,这些水为什么不是水。我想他们作为科学人大概不至于睁着眼睛说瞎话,他们大概是从保护生态的需要来说西藏无水可调的,他们担心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承受不了调水的冲击”。我要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样做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人,为了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不能搞“生态为本”,不能仅仅为生态而保生态。我们不反对保护生态,同样主张积极保护生态。而“生态为本”主义者,离开“以人为本”的根本指导思想,置我国北方几亿人民受尽旱魔侵害的危情而不顾,借口保护生态而拒绝用流向境外的部分优质藏水去救人,那岂不是对人民太残忍了么?这起码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处处体现,在此基础上应十分注意保护生态,求得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我们考虑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也是我们研究大西线的一个基本思路。
一种是觉得“根本不行”。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大西线设想的一些工程没有现实的可行性,就我国16亿人口的发展形势来看,也没有大开荒、大移民以至兴建大西线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只看到眼前事实,没有看到将来。中国的16亿人口,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几万年,几十万年,怎么能说没有这种现实的必要性?有的同志说大西线工程“艰巨性过大”,“许多困难问题难以想象”,无非是说高原打洞和冻土施工障碍难以逾越。他们应该想想:英国和法国何以建成了那么长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日本何以也建成了长距离海底隧道;我国铁路建筑大军何以攻克冻土层把青藏铁路从格尔木铺到拉萨?他们还应该想想:埃及何以在沙漠中修成了阿斯旺水坝;我们在陆上高原打几条过水隧道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另一种是认为“无力来办”。担心“大西线投资达天文数字,国力无法承受”。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是投资总额不宜估得太少,要留有余地;二是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一开始,调水量可否少些?调一千亿立方不行,先调500亿立方行不行?500亿立方不行,先调200亿立方行不行?今年6月份我在中科院创新案例讲座上曾说过:可以把雅鲁藏布江每年白白流出国外的水调400亿立方米到新疆,事实上新疆只要200亿立方米的水就不旱了。南疆的面积是四川的3倍多,四川有近1亿人口,南疆如果有水,将能居住3亿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好事并不需要一天就办完,但只要是好事,就要逐步逐步地办到。
还有一种是说“国际影响”。其实在按国际惯例与相关国家协商合理分配这些资源时,并不会“冲突难免”。即使有点冲突,也未必不能解决。当年毛泽东主席就批评过一些人的心态,“替别人想得太多了,就是不把中国人民该办的事放在心上。”
“好事要积极研究办好”
何老越谈兴致越高,对大西线的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使他忘怀一切。记者问:“从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大西线这件事是尽早办好,还是50年以后再考虑为好?”
何老动情地说,他不主张不顾条件成熟与否就马上办这件事。有人主张等50年以后再考虑上马大西线,那也未尝不可。也许还要再推迟一些时间。孙中山倡议上长江三峡,等到实现,那是近百年后的事情。但对大西线的研究不能等50年以后再进行。研究大西线这件事得马上办。
何老认为,办大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央一声令下,立即执行,只争朝夕,全面落实;一种是超前筹划,未雨绸缪,充分做好科学研究,以防临时抱佛脚。办大事,科研先行,这也叫“办”。现在抓大西线,最要紧的是充分展开积极的科学研究。英吉利海峡隧道这几年才办成,但是英、法两国研究这件事,研究了几百年。研究的事,不一定都马上办;但马上办的事,最好是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深思熟虑的事。不能老是纸上谈兵,这样才能避免失误,办得圆满。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既然是搞科学研究,就不能设禁区。科学无禁区。封杀大西线研究的做法是不对的。
何老表示:“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对大西线,宁肯把问题想得多一点,把困难尽量想得大一点,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找出解决办法尽量消除,使大西线要利远大于弊,才能取得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大西线当然要根据国家财力物力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逐步实行。要选准目标,还要考虑如何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大西线施工项目中,做到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里有许多事情可做。这些都是科学研究者的任务。我们必须做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作为《科学奥秘》周刊的记者,在专访中,我们特意请何老对本报的宣传提点意见,他说:“《科学奥秘》报在全国发起了对大西线的学术讨论,很有意义,希望贵报能把这场讨论深入进行下去,进行到底。并表示愿意担任《科学奥秘》周刊的顾问。
- 上一篇:超未来(九):泡状构造到超巨大椭圆星系构成的宇宙
- 下一篇:人类如何登上火星(一)
- 明日的播音明星(二)
- 21世纪分子科学的前沿(五)
- 21世纪分子科学的前沿(四)
- 21世纪分子科学的前沿(三)
- 21世纪分子科学的前沿(二)
- 21世纪分子科学的前沿(一)
-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五)
-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四)
-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三)
-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二)
- 智能服装将成为穿在身上的电子设备
- 日本掀起纳米技术研究开发高潮
- 光存储:一立方厘米存储3万卷百科全书
- 超快诊断:抓住瞬间的瞬间
- 虹膜辨认——万无一失的身份识别标记
- 未来:光子计算机还是量子计算机
- 红外技术:单向透明的月黑风高夜
- 21世纪我们吃什么
- 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一)
- 明天的电话亭
- 未来战场的“主攻手”——激光武器(一)
- 人类如何登上火星(二)
- 人类如何登上火星(一)
- 全数字化电影《最终幻想》(二)
- 全数字化电影《最终幻想》(一)
- 开辟水中高速通道(一)(图)
- 未来的生命
- 在太空中做手术
- 悄然兴起的太空医学--日新月异的太空检测器
- 悄然兴起的太空医学--日新月异的太空检测器
- 超未来(九):泡状构造到超巨大椭圆星系构成的宇宙
- 超未来(八):几千亿年后,银河系与邻近星系合并
- 超未来(七):70亿年后太阳将会变成白矮星
- 超未来(六):10亿年后海水被吸入地球内而消失
- 超未来(五):2.5亿年后的超大陆与生物大量灭绝
- 超未来(四):月球远去,地球自转一周将慢到约47天
网友关注
- 南仁东:“一口气”领中国迈向星辰大海
- 防治流行性感冒从日常做起
- 故宫“掌门人”谈遗产如何重塑生活
- 腿上的“小蚯蚓”
- 漫长岁月,鸟类怎么搞丢了牙
- 山桃一枝报春来
- 动物卫士刘秀梵:“擒”病于未然
- 廉价药去哪儿了 大数据或可出力
- 水,这东西……
- 为什么说 “一鸽胜九鸡”
- 海量支付 网联平台兜得住吗
- 陈庆:“土专家”的猿情
- 那只会敬礼的猴子
- 新血液检测法能诊断多种早期癌症
- 经典的魅力:大数学家的混沌史话
- 你经常被负面情绪困扰吗?
- 助眠产品真能让你睡个好觉?
- 当科学与艺术相遇
- 许传森:把“泡沫”做成“面包”
- 去非洲旅行要警惕哪些“怪病”
- 准确预报天气还是件挺难的事
- 细菌基因扩散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 他走了,留给未来四千万颗种子
- 太阳要变“冷美人”
- 用micro:bit打造区块链
- 为你揭开ICU的神秘面纱
- 飞天航路越千年
- 杨军: “开垦”太阳系外宜居星球
- “美人鱼”——儒艮
- 吃花胶补胶原蛋白吗?真相是:还不如吃鸡蛋!
- 猎豹为什么跑得快
- 不紧跟前车可减少“幽灵堵车”
- 呵护你的小心肝儿 别让脂肪霸占
- 有种自恋叫过度自责
- 北豆腐南豆腐和内酯豆腐哪种营养价值更高
- 基因真的能决定性格吗?
- 打破物理规律的怪石头
- 故宫里如何做研究
- 克隆猴“姐妹”为多种疾病诊疗带来希望
- 一颗邻近恒星有4颗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
- 首个实体商业数字化开放平台诞生
- 为什么要以地球标准去寻找地外生命
- 为什么混血儿的相貌更好看?
- 糖炒栗子为什么要用黑砂?
- 能不能吃“苦” 基因说了算
- 植物学家钟扬:他给未来留下科学的种子
- 想打喷嚏别忍着 伤了鼓膜划不来
- 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会是什么样
- 中医治疗血管性抑郁症
- 靠输液预防脑卒中靠谱吗?
- “和合二仙”
- 多肽涂层技术突破细胞培养“瓶颈”
- 点数钞票或是心灵慰藉强心针
- 源远流长的机器人
- 关灯玩手机可能诱使青光眼发作
- 黄士松:慧眼识风云
- 辽阔海疆守安宁 舰艏行处是长城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为啥总觉得饿? 都是激素惹的祸
- 血液干细胞逆转Ⅰ型糖尿病新疗法
- 许映龙: 破译台风密码
- 两害相权取其轻
- 这10种病都犯在一个“饱”字上!
- “春捂”得法 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
- 羊奶为何被称为“奶中之王”
- 人体生物电与预防物理污染
- 将“快乐教育” 融入车模教学之中
- 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 地球到底怎么了?
- 四瓶矿泉水重量背起就走 “空调背心”投放市场
- 特斯拉发布最快电动跑车 未来也许会飞
- 人类制造的最后一台机器?
- 虚虚实实说鲁班
- 心脏为何很少得癌
-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 牙膏牙刷品种多 怎么买有讲究
- 血压高,准备10个问题去看病
- 模拟联合国活动学习资料
- 掰响手指容易 掰清原因很难
- 电梯惊魂为何源源不断?安全乘坐你需要知道这些
- 研究称母海狮可凭视觉辨别其幼崽
- 防治流脑切莫“重少轻老”
精品推荐
- 武都区05月30日天气:多云转小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30/20℃
- 甘德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多云,风向: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18/2℃
- 安定区05月30日天气:多云转中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4级转<3级,气温:21/11℃
- 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中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4/11℃
- 惠农区05月30日天气:晴转小雨,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转3-4级,气温:29/16℃
- 临夏州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中雨,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6/15℃
- 高唐县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多云,风向:东北风,风力:<3级,气温:26/16℃
- 保亭县05月30日天气:多云,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37/25℃
- 阿勒泰区05月30日天气:小雨转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17/6℃
- 和静县05月30日天气:晴,风向:无持续风向,风力:<3级,气温: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