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 宋词 元曲 近代诗 文言文 写景的古诗 论语 诗经 孙子兵法 爱国的诗句 李白 杜甫
当前位置:查字典>>诗词>>李嘉佑

李嘉佑

  李嘉佑

  [唐](约公元七五七年前后在世)字从一,(《新唐书艺文志》注云:别名从一。此从《唐才子传》)赵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中前后在世。工诗,婉丽有齐、梁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与严维、刘长卿、冷朝阳诸人友善。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擢进士第,授秘书正字。以罪谪南荒。未几,有诏量移为鄱阳宰,调江阴令。入为中台郎。上元中,出为台州刺史。大历中复为袁州刺史。嘉佑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李嘉祐是中唐肃、代宗两朝时期的才子,是继郑虔之后向台州传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台州府志·名宦》郑虔本传与李嘉祐本传紧连,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间隔时间约有半个世纪,却未见第三个名宦立传,看来是历史选择了他们。郑、李二人命运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处于肃宗即位,朝中排挤旧臣于至德二年(757)以“罪”贬出长安(原因虽各不同:郑虔由著作郎严谴台州任司户,李嘉祐由侍御史贬江西任鄱阳令);郑虔开创一代文风,终于台州不久,李嘉祐来台州任刺史,未归朝而卒。

  今录民国《台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祐传》: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人,天宝七年(748)进士。上元二年(761)为台州刺史,有诗名,有集一卷刊于《郡斋》(原注:录自《嘉定赤城志》)。又尝中台郎窦常赞之曰:“雅登郎位,静镇方州。”

  共54个字,比较单薄。近年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对李嘉祐生平多有补正,笔者亦早有探讨之意对他来台州出任刺史的具体时段,认为《赤城志》所载有误。,故多方搜集,钩稽史料,对照《赤城志》所记,作一拾缀,以求教诸位读者。

  李嘉祐祖籍赵州,赵州今河北赵县,赵郡李氏始于秦,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三子云牧齐为赵相,始居赵郡。李嘉祐有诗《送窦拾遗赴朝因寄中书十七弟》,据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所考,这个“十七弟”即李纾,属赵郡李氏南祖房,大历十年(775)官中书舍人;纾兄纵,官员外郎、常州别驾。知三人为从兄弟关系。李嘉祐还有送纾诗《送从弟归河朔》(《全唐诗》卷二O六),诗中说:“故乡那可到,令弟独能归”,称“河朔”为“归”,喻河朔是其故乡也。《新唐书·地理志》:赵郡属河北道,传统上属河朔地区,故李嘉祐祖籍赵州无疑。原先有人说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误。李嘉祐又有《送族叔阳冰祗召赴都》诗,阳冰姓李,曾为宣州当涂令。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指出:“按(李)白于阳冰亦称族从叔,应与嘉祐同辈,自不当以嘉祐为侄。”

  李嘉祐比郑虔少30余岁。其生卒年基本定为:约生于唐开元十六年(728),约卒于建中二年(781)。史家对其生年认识略同,卒年则不一,今笔者据《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权德舆《送钮秀才谒信州陆员外(即陆长源)便赴举序》:“故临海守李君,予从父户部,皆以文艺风骚为师友。”按陆长源兴元元年(784)秋为信州刺史;“从父户部”即权德舆之叔权器,卒于建中四年(783)(按德舆写有权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临海”即台州,“故临海守李君”即台州刺史李嘉祐,推知李嘉祐必卒于权器之前,台州为李嘉祐终官。

  李嘉祐少年才华出众,中进士第较早,登天宝七年(748)杨誉榜进士,年仅26岁。仕途得意,任秘书省正字,曾奉使去扬州、饶州搜集图书,继升补阙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职。肃宗至德、乾元间以“罪”谪鄱阳令,原因史无载,唯刘长卿诗《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中“稚子能吴语,新文怨楚辞。怜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推之,恐像屈原那样为“新文”招“怨”,实无辜。他放逐江西鄱阳令,前后四年,有诗“四年谪宦滞江城,未厌门前鄱水清。”上元二年(761)量移江阴令;永泰元年(765)回朝任拾遗、司勋员外郎。大历六年(771)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九年冬(774)卸任,回至吴兴、晋陵一带,后定居苏州。诗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祐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移家水巷贫依静,种柳风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题“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祐在苏州闲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贫依”两字。李嘉祐何时赴任台州刺史?原有二说:一说上元二年(761),见《嘉定赤城志》。一说大历末、建中初(779—780)。今采用后说,是据权德舆祭其叔权器一文(见上)。又考刘长卿大历末至建中二年(781)尚在睦州司马任上,写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诗(《刘随州诗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祐是由闲居苏州起用台州刺史的;而题目“国清寺”为天台山名寺,人人皆知,接着有“晴江洲渚带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说嘉祐是春天时节,赴台州任的那时唐王朝正处代宗与德宗皇位交接之时(代宗卒于大历十四年(779)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时一些被贬谪的官吏,因此不久刘长卿也由睦州司马升为随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们称中央机构尚书省六部诸曹司郎中、员外郎为郎官。唐人颇重视郎官人选,认为郎官乃清要之职,与翰林一样,视为内相。据说那时员外郎比郎中更显得有声价,嘉祐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遗、司勋员外郎等清要之职,在外又历任袁州、台州刺史,故时人赞誉他“雅登郎位,静镇方州。”清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录有其名。

  李嘉祐诗风,中年后从描写风景转向关注社会现实,特别是他描写江浙一带战事频繁(安禄山后,刘展、袁晁等相继为乱),造成平民流离失所之苦,比较真切,对后代有认识价值。如,宝应年间写有《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县山水上李太尉》(《全唐诗》卷二O七):“长驱下会稽”、“回军马自嘶”、“看花入剡溪”等,知是郎中袁傪直接镇压袁晁于会稽剡溪一带的,李太尉(光弼)是唐军统帅,他们打败起义军后畅游剡溪山水而归。同卷《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吴越征徭非日旧,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言官家横征暴敛,民不堪负重,同卷又有《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望亭驿在无锡,是说袁晁作乱时,他与同僚们狼狈逃奔他处,十室九空。又诗《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显示富庶的江南地区遭到刘展之乱后,广大农村不见人迹,一片荒凉凄惨。《新唐书·艺文志》丁部集录别集类著录李嘉祐诗一卷,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为二卷(《台州府志》引录为一卷,乃刊误)《全唐诗》共存诗二卷134首并附有简传。

  安史之乱后的中唐,由于统治阶级的战乱和剥削掠夺,曾经繁华富裕的江南地区变成一片凄凉荒败的残破景象。在当时一些诗人中,如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诗句,但李嘉祐在这数年中,则比其他人写得更多些、更真切些,这一点,是一向为治学者所忽略的。

  嘉祐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好禅理喜结僧侣。如他写的《登郡北佛龛》五言诗,用词精炼,描写了登北固山顶,遥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后,篮舆晚踅登。古龛千塔佛,秋树一山僧。清磬和虚籁,香泉吐暗藤。愿将身洒扫,求官复作能。”应该说,嘉祐在台州刺史任上,对郡城的名胜风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时江东诗僧有8大名僧,称为方外工文者,李嘉祐等诗人与他们酬唱甚密,如灵一,灵澈,皎然等名诗僧。有兴趣读者可翻阅细读《唐才子传》。

  据上述有两点需再一次明确:

  一、李嘉祐任台州刺史具体时段似可定在大历十四年(779)至建中一年(780),约卒于781年,比较符合史料记载。据《嘉定赤城志·职官表》载:大历十一、十二年有四个任职官名:韦伦、韦方宪、韦宥、郭庆;大历十三年有一人:刺史王光胄。大历十四年至建中一年,则未明。李嘉祐似可补缺。二、上元二年(761)前后,《嘉定赤城志中》台州刺史空白,仅记郑虔任司户参军,时李嘉祐在江阴令任上!

  李嘉祐终官临海,与他交往密切的二个诗僧,灵澈和皎然均比他迟卒23年至34年左右。他们留世的《诗集》,可能为临海北宋时在北固山上建造“嘉祐寺”带来某种因果影响?!这是笔者一点遐想。

上一篇: 刘翰 下一篇: 林稹

李嘉佑作品

诗词搜索

古诗词大家

诗仙 诗圣 诗王 诗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贺
帝王也风骚
毛泽东李世民武则天 刘邦刘彻 乾隆
诗骨 诗杰 诗狂 诗家天子
陈子昂 王勃 贺知章 王昌龄
诗佛 诗囚 诗奴 诗豪
王维 孟郊 贾岛 刘禹锡
词妖
李清照李义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唐宋八大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缙杨慎